太原市中心医院:胃病也需心药医

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太原市中心医院:胃病也需心药医
文章图片
今年3月的一天 , 56岁的张女士由家人扶着走进太原市中心医院府城院区消化内科诊室 。 她身材消瘦 , 面容憔悴 , 拿着厚厚一摞病例资料 , 第一句话就说:“杨主任 , 我这几年啥事也没干 , 就看病了 , 能跑的医院都跑了 , 我觉得我的病没治了 。 有人介绍我找您看看 , 我来碰碰运气 , 如果好不了 , 我就等死吧 。 ”杨昕主任耐心地听完她的陈述 , 对她的病情有了初步判断 , 很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 , 属于心因性消化病 。
杨昕主任在接下来的问诊中得知 , 3年前 , 张女士突然感觉胃不舒服 , 饱胀 , 一吃饭就胃疼 , 还伴有嗳气 。 她到当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是“浅表性胃炎” , 做了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为阳性 , 医院给她诊断为“慢性胃炎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医生给她开了抑酸、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 , 但服药几个疗程还是不见好 。 张女士于是辗转奔波省内及北京多家医院 , 做了数次胃镜、肠镜、腹部CT、抽血化验等检查 , 能做的检查都做了 , 花了数万元 , 病却一点没好 。 几年的漫漫求医路 , 使她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 原来的病没治好 , 还又添了焦虑、失眠、烦躁 , 无法正常生活 。
杨昕主任仔细询问张女士的病史、用药情况后说:“您若相信我 , 请给我一些时间 , 我来帮助您改善 , 缓解症状 。 ”张女士住进消化科后 , 杨主任带领团队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 , 在使用治疗消化道疾病常规药的同时 , 加用了神经递质调节药 , 并且经常和她聊天 , 鼓励她一定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一个星期后 , 张女士感觉腹部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 睡眠质量也提高了 , 烦躁焦虑的情绪也缓解了 , 好像明媚的阳光照进了她的心里 , 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 2个月后 , 张女士吃得香 , 睡得甜 , 体重增加 , 脸色变得红润了 , 她高兴地给消化科送去感谢锦旗 。
太原市中心医院:胃病也需心药医
文章图片
杨昕主任介绍 , 类似张女士这样的心因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在市中心医院消化科门诊非常普遍 , 能占到60%以上 。 早在10多年前 , 当时的消化科主任李建生就提出了心因性消化疾病的理念 , 他认为 , 不能仅仅把患者看做一个生物体 , 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 , 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 , 把心理因素当做病因 , 用整体医学观看待消化疾病 , 大胆并灵活使用多种神经递质调节药 , 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 治愈率达到80%以上 。 多年来 , 消化科秉承“止于至善”的科室理念 , 不断在心因性消化疾病诊治方面研究探索实践 , 治疗水平达到全省及全国领先水平 , 给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 , 也受到了省内、国内业界专家的认可 , 诊疗方法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
太原市中心医院:胃病也需心药医
文章图片
什么是心因性消化疾病?杨主任解释:心因性消化疾病包括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食管反流病等 。 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 临床表现是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但是运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 或不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症状 , 比如腹胀、早饱、嗳气、腹痛、腹泻、便秘等 。
近几年 , 随着医学的发展 , 医学模式正在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 太原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在医学模式转换方面走在了学科前列 , 勇敢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
太原市中心医院:胃病也需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