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童年就毁掉孩子的学习力?

最近一朋友找我推荐培训班 , 她说孩子最近上了英语、围棋、滑轮 , 可天天回家还是吵着要玩 。
朋友感觉孩子时间太多 , 玩心太重 , 需要帮孩子再报些数学、国学之类更偏学科类的课程 。 毕竟“这年纪就得多学 , 不然玩散了就都没学习力了” 。
可车子没日没夜跑都会出问题 , 孩子一直都在学习 , 真的就能达到我们期望的学习力吗?
如果学习力真的可以靠不停地鞭策孩子学习来培养 , 那么常见的小时候依靠抢跑提前学却在“高年级滑坡”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些要先回答一个基础问题:学习力到底是种什么能力?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xxx》系列文章是果壳童学馆推出的亲子专栏 , 旨在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 , 向父母读者传授启发性的育儿知识 。 目前该专栏还有《内驱力》《安全感》《想象力》《专注力》等姊妹篇 。
果壳童学馆 , 发送关键词“亲手毁掉”四个字 , 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先关注 , 后回复
学习力是新老知识融合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看美食UP主制作美食时 , 方法道理都懂 , 但到了自己要动手尝试时 , 却发现各种手残和事故现场 。
这其实就是知识建构方面的影响:学到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 , 没有旧的动手经验去联系 。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 , 学习不是单纯由成人向孩子传递知识的过程 , 而应该是孩子主动去建构知识 , 是新老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和双向的交互作用 。 [1]
可能不少人还记得多年前流行过的“闪卡教学”法 , 成人把一些知识制作成闪卡 , 通过不断快速地让闪卡在孩子眼前重复循环闪回 , 从而让孩子记住特定的词汇 。
怎样在童年就毁掉孩子的学习力?
文章图片
闪卡教学|pexels
许多家长为之心动 , 但教育界对于这种做法的争议极大:看起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快速的学习了新词汇 , 可实际上这种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 因为它是单向的、没有交互的 。
在这个闪回过程中机械化认识和背诵的字词 , 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在人群中看到的一张人脸一样 。 一瞬间记住了这个人 , 但由于缺少更多维度的联系 , 很快就会忘记 。
对于学习来说 , 真正的学习力应该是新老知识建构融合的能力 。
它需要将新老知识经验去链接 , 将知识之间融合 , 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 , 才能完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 毕竟只有这样 , 新的知识和经验才会牢固地建立在思维之中 。
大水漫灌 ,
反而容易让学习变得停滞不前
重视孩子的学习是一件好事 , 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工 , 大水漫灌并不能得到父母想要的结果 。
19世纪的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在1897年心理学家布瑞安和哈特的研究中 , 发现当实验对像持续收发电报练习15—28天时 , 原练习的成绩并没有像之前一样的成效那么明显 , 反而出现停滞不前 。
这一现象就被称之为“高原现象” , 它的出现跟持续的被动学习和疲劳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 [1]
怎样在童年就毁掉孩子的学习力?
文章图片
持续的被动学习会造成疲劳|pexels
孩子的学习也是同理 。
最常见的一类现象就是“高年级滑坡”现象 。 这类现象的成因不同 , 但许多所谓的“滑坡”其实是早晚会发生的 。 父母在孩子低龄阶段、别的孩子尚未开始持续学习时 , 就抢先给孩子上种类繁多的学科启蒙班 。 此时学习的特点是:题目比较直接 , 对于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要求较为简单 , 不要求太多的抽象提炼和概括迁移能力 。 因此 , 孩子“抢跑学”的效果很好 , 孩子可以达到不错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