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大家谈》第九期:科学清洁 规范消毒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如何科学规范开展预防性消毒工作?家庭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有什么讲究?
6月9日18:00至18:30 , “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九期 , 特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主任医师 , 与市民朋友们聊聊如何科学规范进行清洁消毒 。
《公共卫生大家谈》第九期:科学清洁 规范消毒
文章图片
一.“疫”别多日“净”候归来
科学规范开展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的预防性清洁消毒工作 , 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的重要预防手段 。 企业、商户等可从“人、物、环境预防”三个层面入手 , 严格按照相关部门清洁消毒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 , 科学精准落实各项消毒措施 。 市民朋友们也应自觉自律加强个人防护 , 科学规范进行清洁消毒工作 。
二.清洁为主消毒为辅
家庭清洁消毒应遵循“清洁为主、消毒为辅”的原则 。 首先 , 室内空气可采取科学开窗通风 , 每日上下午各1次 , 每次半小时即可 。 第二 , 家中物品优先使用加热煮沸、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消毒 , 或是按需选择适合的化学消毒剂对地面、物品等进行擦(拖)拭或浸泡消毒 。 切记消毒液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适合的浓度 , 以免造成健康危害 。 对入家外卖、快递包裹 , 可采取无接触式收货 , 消毒前做好个人防护 , 结束后及时清洁双手 。
《公共卫生大家谈》第九期:科学清洁 规范消毒
文章图片
三.消毒误区要警惕
过度消毒和无效消毒是常见的两大消毒误区 。 过度消毒可以理解为对不需要消毒的地方采取了消毒措施 , 如:对室外空气、环境进行大规模喷洒消毒 , 以及对人进行直接喷洒消毒等 。 而无效消毒就是进行了消毒工作却未达到消毒效果 , 仍有传染风险 。 如:消毒时间过短、消毒剂量不够、消毒面不均匀等 , 都无法达到消毒效果 。 记住 , 科学规范清洁消毒 , 才能精准有效达到消毒效果 , 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营造健康环境 。
四.本期专家问答
1.问:预防性消毒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
《公共卫生大家谈》第九期:科学清洁 规范消毒】答:预防性消毒 , 指的是在没有明确发生传染病时 , 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开展的消毒 。 预防性消毒是预防感染 , 尤其是交叉感染很重要的措施 ,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常采取的手段之一 。
2.问:家中不同消毒剂如何选用?
答:不同的消毒剂适用场合并不完全相同 。 家中常用的醇类消毒剂(如75%酒精等) , 一般适用于手部、皮肤和小件物品(手机、钥匙等)表面消毒 , 可进行擦拭1-2遍 。 注意不可大面积喷洒 , 防止发生燃烧等事故 。 酒精过敏者请慎用 。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剂等) , 通常适用于桌椅等物体表面(擦拭)、地面(喷洒、拖拭)等消毒 。 注意含氯消毒剂不能和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 , 否则会产生氯气 , 危害身体健康 。 特定使用对象消毒剂仅适用于对特定对象 , 需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操作 。
3.问:能否在老人与孩子的房间中 , 使用添加消毒剂的加湿器?
答:使用化学消毒剂喷雾进行预防性空气消毒不可取 。 加了消毒剂的加湿器一来无法起到消毒作用 , 二来老人和孩子长期吸入消毒剂会对呼吸道造成健康损害 。
五.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重磅推出
《公共卫生大家谈》第九期:科学清洁 规范消毒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