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爱她是不是应该去找她( 三 )


小美入土为安,她生前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初立,死后避开了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小美长眠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祥福却从未踏足这里 。林祥福很多次来到西山,他怀抱林百家,然后是手牵林百家,再然后是林百家在前他在后,父女一起爬上西山,可是他从未到过这僻静之处 。小美长眠十七年之后,才在这里迎来林祥福 。
终究情义两难全 。来生,愿你永远都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懂事又乖巧的人,永远天真烂漫,永远快意恩仇 。
3.道义的维护者——陈永良
我们一生会熟悉很多人,但有些人的存在,与其他擦肩而过或者短暂相见的人性质完全不同,他们在命运的拐角处提点、启迪、牵引我们,成为我们人生最应该感恩的人 。
陈永良与林祥福,无疑就是这样惺惺相惜的两个人 。
林祥福寻妻路上偶遇陈永良,两人结为好友,林祥福的后半生是在陈家度过,女儿也是在陈家成大 。两个患难与共的挚友,共同经历了天灾人祸,创业发家,军阀混战,匪祸泛滥,却始终不离不弃,共同扶持 。遭遇抢匪绑架了林祥福的女儿,陈家毫不犹豫地让儿子去替代她,从而被绑匪割下一只耳朵 。而在面对土匪的暴力时,林祥福也永远挡在前面,用一己之力守护这个与他没有一丝血缘关系的家 。
当陈永良的儿子与林祥福的女儿相爱之时,这个敦厚重义的男人,为了保住林白家的名声,选择了另择他乡落脚 。当时正值匪徒混战之际,他仍旧义无反顾,携家眷走向危险之地 。
当残暴的匪徒张一斧绑架了溪镇会长顾益民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断然领着全家拼力营救;当急红眼的匪徒血洗齐家村时,他镇静地指导大家给死去的村民安葬;而当他面对林祥福的尸体时,隐忍的泪水却是再也忍不住地奔涌而出 。
他擦干净眼泪后,拔出插在林祥福左耳根的尖刀,他看着带血的尖刀,对林祥福说:“这尖刀我要还给张一斧 。”
人心承受悲痛是有限量的,海绵吸饱水之后,任凭大海从上面流过去,也不能再吸收一滴泪 。
负有报仇使命的陈永良,抄起了刀枪,组建了团队,走入了江湖 。
交战途中,张一斧被击瞎双眼落荒而逃,沦落至街边靠算命为生 。陈永良再见他时,记忆起林祥福死去的样子,仔细回忆确认后,尖刀是从林祥福的左侧耳根拔出来的 。于是他走上前,凑到张一斧左侧耳边,低声说:“尖刀还给你 。”于是右手手掌发力一拍,刀柄从张一斧的左耳根进去了一半 。
他迎着小心围拢过来的人群走去,神态从容地从他们中间穿过去,走到了码头,跳上等待他的竹篷小舟,在宽广的水面上远去 。
他去了何方,文中不再有交代 。他来自于市井,又消失于江湖 。一届文弱书生抄起了可与土匪匹敌的武器,守护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道义 。
结语: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 。一个受苦的人,假如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
文中的人物,都被彼此的爱互相牵引着,默默承受着各自的苦,走向了人生这纷繁复杂的结局 。倘若林祥福没有碰到小美;倘若小美不执意去寻阿强;倘若阿强没有苦苦等待;倘若林祥福不那样执着地去寻找;倘若寻找途中不曾遇见陈永良;倘若陈永良未曾离开溪镇……
人生际遇是随机和缘分的安排,但更多的是愿力指挥的结果 。正因为这群有血性有灵魂的人物,敢于为了各自心中的爱,与所爱之人分担命运,才给我们讲述了这一场荡气回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