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

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本文转自:天眼新闻
从一张四方桌 , 到2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厂;从一钵油辣椒到速食“饿酱”;当街边小吃成为“老字号” , 守住的不仅是那一口不变的味道 , 还有不畏风雨的强韧生命力 。
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
文章图片
老素粉里话传承
“我是刘维兰老素粉制作技艺和刘维兰油辣椒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 ”说起自家的老素粉和油辣椒 , 刘维兰的儿媳、贵州刘维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雯君打开了话匣子 。
20世纪60年代 , 刘维兰一家从贵阳花溪高坡苗族乡搬到云岩区和平路化龙桥一带 , 为求生计 , 刘维兰的母亲在桥头摆起了粉摊 。
一张四方桌 , 一个老式煤炉 , 一口锅 , 一钵自制的油辣椒 , 是粉摊的所有家当 。 5分钱一碗的素粉 , 在那个年代 , 油辣椒便是最好的佐料 。
刘维兰家有6姊妹 , 作为家里的老大 , 她时常在粉摊上帮忙 , 耳濡目染之间掌握了一手炒制油辣椒的好手艺 。
不畏风雨 , 起早贪黑 , 20世纪80年代 , 刘维兰从母亲手中接过粉摊 , 并在原摊位对面租下一间店铺 , 取名“刘记老素粉” , 自此 , 这碗素粉算是在贵阳扎下了根 。
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
文章图片
时光流转 , 靠着一勺香辣诱人的红油 , 化龙桥头的小店逐渐成为贵阳人清晨不可或缺的滋味 。 熬得一手好辣椒的刘维兰不仅是个手艺人 , 也是个头脑灵活的经营者 。 为了突出特色 , 在经营十余年后 , 她将店名更改为“刘维兰老素粉” , 注册了商标 , 并开始单独出售招牌油辣椒 。
从经营一间小店到成为一个品牌 , 需要付出许多心血 。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 , 2021年 , 刘维兰老素粉制作技艺和刘维兰油辣椒制作技艺均被评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今年1月 , 刘维兰老素粉被认定为第五批“贵州老字号” 。
酞青蓝里觅情怀
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贵阳”“老素粉” , 结果显示 , 共有869个结果 。 作为本地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小吃 , 即使是“老字号” , 突围之路也并不轻松 。
中午时分 , 化龙桥头的刘维兰老素粉总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 除了本地食客 , 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 他们举起手机 , 拍下店员烫粉、打粉、浇哨子、淋辣椒油如行云流水般的操作 。 以酞青蓝为主色的门头、描绘老贵阳风情的插画 , 成为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的缘由 。
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
文章图片
2016年 , 刘维兰的儿媳钟雯君“接班” , 开启了刘维兰老素粉的新旅程 。
在接过婆婆的衣钵前 , 钟雯君一直从事金融行业 。 作为新生代 , 在坚守味道的基础上 , 她给“刘维兰”这个品牌带来了诸多改变 。
“陪伴贵阳人半个世纪 , 刘维兰是一碗有故事的素粉 。 ”为了告诉更多人一碗老素粉的故事 , 钟雯君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 , 以婆婆卖素粉时穿戴的围裙颜色——酞青蓝作为品牌主色调 , 用可爱的手绘把贵阳的老风景装进店里 , 让街边小吃店向具有地域特色的连锁品牌转型 。
此外 , 门店的经营流程也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改进 。 通过规模化和连锁化降低运营成本 , 提高品控 。 在高峰期 , 刘维兰老素粉在贵阳有15家分店 , 月产值达100余万元 。
从四方桌到连锁店,一碗贵阳老素粉的突围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南昌拌粉成为小吃“网红” , 同为拌粉类的贵阳老素粉自然也希望谋求“出圈” 。 在贵阳市政府、云岩区政府的推荐下 , 刘维兰老素粉先后参加了草莓音乐节、进博会、东盟食品糖酒博览会、多彩贵州街·出山里“喜新恋旧·守味贵州”等活动 , 创造消费新场景 , 打造“老字号”的“新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