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豆”该怨谁

距离今年的高考,已剩下百十来天了 。环顾身边,老师秣马励兵,学生拼死拼活,家长则忧心忡忡 。也难怪,自从进入“独生子女的年代”,人们一律把供养孩子考入大学当作了惟一的目标,仿佛能否拿到高学历文凭成了决定孩子一生的绝对因素 。
然而,这仅仅是诸多“种瓜者”的一厢情愿 。据采访人员多方调查了解,“种瓜”而“得豆”的实例并不少见,之所以形成令人困惑、尴尬的结局,源于不少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上存在着误区 。
球高投入未必高产出
说句实在话,当今高校收费渐涨,培养一位大学生的费用低者五六万元、高者十多万元,这对太原的工薪族来说并不是一件小金额的事 。有钱的人家,只要孩子能踏进大学校门,花多少钱在所不惜;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要为供孩子上大学,“砸锅卖铁”也心甘!其实说白了,这些家长虽然条件迥异,但心态却一致 。这就类同于过去的一句话:“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认为只要高投入,就必定会有高产出 。此理实在有误 。
某私营企业老板花几万元将高考落榜的女儿送进了某省的外语学院 。三年过后,女儿到是拿回了一张专科文凭,可因就业困难,这位老板又花巨资将女儿送往了国外“深造” 。再二年过去,女儿回国 。粗粗算来,这五年中这位老板为女儿的学业花去不下20万元!然而直到现在,据说这位老板的女儿依然待业在家 。钱挣下来不说,花钱派场到实在“长进”得令这位颇有家资的老板也有些难以忍受 。
还有一个工薪家庭,省吃俭用若干年,好不容易供孩子上完某大学,毕业后的孩子却嫌自己学习的专业是面对山区、农村 。孩子不乐意去吃受苦的饭,父母也有点舍不得让独身宝贝远离自己身边 。于是,合家商定,让孩子跟随一个本家伯伯去租柜台卖服装 。当然,大学生改专业去“练摊”虽然也不是件什么不好的事,可这家的父母逢人就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把花在学业上的八万元给他做干个体的本钱” 。
上大学花钱多,这无可非议 。但并不一定花钱多就“产出”也多,这应该因人、因势而异 。
高期望未必高回报
“养老防老”和盼子女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等心态,可以说是所有家长对供养女子考入高等学府前后的一种期望 。就拿“娇惯不是爱,溺爱反成害”这个道理来说,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可 。但是,随着进入高等学府的孩子的角色转换;随着对远离身边孩子管理的松懈和乏力;加上孩子受当今校园高消费成热的影响与感染,一不留神,原先的那种高期望就会落空!认为倾情高期望,就必定会有高回报的念头,实在也有折扣 。已从外省某大专毕业二年的小李,是位来自吕梁山区的青年 。据他自己说,家中除身体尚健的父亲母亲外,还有一个哥哥 。他上大学是家中卖掉养着的十几只羊,哥哥丢掉上高中的机会,家里又东借西央凑钱“逼”着他去上的 。因为略有文化的父亲告戒他:“你只有上大学才能脱离咱这穷山沟,等你学成在外地安顿好了,想法将你哥也带出去……”实在说,小李是个勤快厚道的好后生,可手中的大专文凭实在使他空洒“英雄泪” 。这不,在太原打工两年了,别说“衣锦还乡”把哥哥“带出”来,连自己还因没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岗位而“安顿”不下来 。谈到父亲的期望,小李有些疚愧 。想想遥远山区的小李的父母、哥哥,是否也焦急地翘首盼望、心急如焚呢?
与小李比起来,一位酒店老板的女儿可就堪称“公主”了 。这位今年大四的大学生不仅聪明灵利,而且身材窈窕、面容皎美 。虽然她学的英语专业其花费本身就比一般专业要高,可从小娇生惯养出来的她,对衣着饰品以至身体保健上的讲究,却比搞艺术类的还要高许多 。据她老爸说,自从上了大学“获得自由”后,她每月仅生活费就要花去2000元左右 。其中化妆品200多元,手机费用100多元,文化娱乐活动费用500多元……虽然她所在的大学不在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地区,可三年多来花在她身上的费用累计已超过15万元!原先,她爸妈是希望她学好专业后能出国深造,以求得在国外发展而“光宗耀祖” 。可现在,她老爸气馁了:“在国内学习就花销这么大,到了国外咱还能供得起?指望不上了,凑合着毕了业吧……”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也是情理之中事 。但是,若把高期望的“赌注”一古脑地“押”在孩子上大学上,实在是种理念上的误区,这也应该因人、因势而论 。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孩子上大学学业有成,倾尽家资的有之,为孩子雇保姆,以至亲自伴随孩子身边做“保姆”的有之,为孩子的虚荣心而有求必应的有之,为孩子的身心、前途劳心疲身的更无计无数……当然,“种瓜得瓜”理所当然,“种瓜得豆”可就令人深思或反省了.
【“种瓜得豆”该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