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 的确是造成肥胖的原因 , 那么为什么非“吃”不可呢 不妨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下控讨: △文化遗传因素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食物 , 食物对身体功能的维持是不可缺少的 。【尝试“心理 减 肥”】
但是吃了过多的食物 , 吸收了过多的能量 , 就难免形成肥胖 。既然如此 , 是否通过节食就可以避免肥胖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减肥者的经验 , 节食一段时间 , 一旦发生体重减轻 , 多吃的毛病立即重犯 , 这是节食减肥极难成功的原因 。节食所以困难 , 显示人类本来就有"只要有机会就吃"的文化遗传 。节食是一种勉强的、理性的、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 , 此种限帛 , 只能维持在意识层面 。在潜意识层面下的食欲 , 时时不忘冲破限制 , 获得饱餐的满足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 , "有机会就吃" , 是人类祖先生活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古代人谋食不易 , 一旦获得食物 , 就尽量填饱肚皮 , 供以储存防备以后熬过饥饿阶段 。在长期饥饿之后 , 一旦获得食物 , 此种多吃储备的文化现象便显而易见 。此种文化倾向流传下来 , 即使今日生活上不虞食物蒉乏 , 而潜意识里的心理倾向却仍然存在 。特别是对减肥节食者而言 , 体重控制稍有成效后 , 再遇到美食当前的机会时 , 纯理性的自我限制力量可能会减低 , "有机会就吃"的文化遗传倾向自然就会出现 。结果是节食减肥之后 , 一旦解禁后吃得反而比以前更多 。△情绪因素影响 。食欲与情绪有关的观点 , 一般人都能理解 。但是窨是何种关系却未必能说明白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一般人是焦虑时食欲降低 , 食量减少;而肥胖者在焦虑时吃得 , 而且在任何情绪状态下 , 都会增加食欲 。按一般人的经验 , 只有情绪好的时候才胃口大开 , 为什么肥胖者在焦虑时食量也会大增呢 对此反常现象 ,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可能是父母在育婴期间 , 因缺少经验 , 为婴儿养成了不良习惯所致 。婴儿常因多种原因而哭泣 , 饥饿只是其中原因之后 。父母可能缺乏育婴知识 , 误认为只要啼器就与饥饿有关 。于是 , 只要婴儿啼器 , 父母就立即喂奶 , 结果使婴儿无法学到对什么是饥饿与什么是难过的辨别 。另外一种解释是: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可能是学习而来的不良适应 。因为口中咀嚼时 , 会使面部 肌肉紧张度减低 , 使人间接感到情绪的紧张也随之减低(嚼口香糖的目的即在此) , 久而久之 , 由口嚼动作演变成口吃食物 。凡是遇到焦虑境遇时 , 即以吃东西的方式来适应 。此种说法与"借酒浇愁"的方式相类似 。外在诱因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 肥胖者不但对外在的食物线索比一般人敏感 , 对与食物有关的其它线索也比一般人敏锐 , 即使肚子不饿 , 只要美食当前 , 总不会像瘦人那样"客气" 。针对以上的分析 , 减肥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行为疗法和心理指导 。"调整食谱、限量进食、适当运动" , 是现代减肥的总原则 。但实际上减肥者多以失败告终 。美国心理学家杰克指出:绝大部分靠饥饿减肥的女性 , 都无法持之以恒 , 而且这种饥饿因再食所造成的心身损害 , 会超过拒绝减肥的心身损害 。突然性的采取大量节食和完全节食的减肥者 , 会导致体内供需失常 , 内分泌紊乱 , 旅发酸中毒等 , 因而重新进食者 , 体重会呈直线上升 , 往往会超越减肥前体重标准 。对减肥期望值过高 , 也是减肥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 。因遗传因素所致的肥胖者 , 减肥效果一般不理想 , 因其它因素所致的肥胖 , 在正确的节食和运动减肥后 , 体重也只会相对减轻 , 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节食是体重控制的核心 , 而节食的本质又是饮食的行为控帛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减肥的失败主要是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原因 。合理的减肥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骨架大小、健康状态等条件 , 采取行为疗法和心理指导 , 配合相应的药物和饮食控制 。如:采用行为矫正术 , 以心理治疗的方式 , 指导其选配每天的饮食 , 改变饮食飞惯 , 避免食物外来诱因;对节食有效 , 体重下降给以鼓励;安排适当的运动以排除多余的热量等 , 效果比较理想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的治疗不仅在于控制和减轻肥胖者的体重 , 关键在于改变其体象(人对自己身体所给予的以美丑、强弱等的主观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的治疗 , 可自我评价提高 , 自我价值感增强 , 获得良好的体象 。(完)
- 三招搞定魔鬼“三围”
- “香港丽姿”身世可疑 广告内容涉嫌公开违规
- 请专业来指导 四大方法识别减肥“陷井”
- 渣男的花言巧语哄女孩,找你要一个放“心”的地方
- 人民网倾情推出“瘦身俱乐部”大型频道
- 穿衣“减肥 ”法
- 穿衣“减肥”法
- “暴走”美眉苗条心得
- 减肥:今日瘦身潮流用抹的
- 八月六种减肥方法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