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1.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戏为六绝句之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翻译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简介:这首诗是杜甫针对当时社会一些人没有真正懂得诗歌内涵而轻易讥笑、讽刺“初唐四杰”的文人而做的反讽诗,诗中提到的“轻薄为文哂未休”者就是楼主所说的“不懂装懂”之人.
有这么一个成语 , 不仅普通人都理解错了 , 就连语文老师都理解错了 , 甚至连《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也解释错了!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这个成语就是“蛛丝马迹” 。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

文章插图
01、错误的解释首先问个问题 , “蛛丝马迹” , “蛛”指的是蜘蛛 , 那马呢?
想必很多人都会说 , 那不就是马吗?老师都这么说的 。
有一些百科则解释道: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 , 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 。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再一翻《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都解释道: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 。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 。”
从而引申为人们可以从细微处发现事情的线索与真相 。
比如 , “蛛丝马迹”经常用来形容侦查人员的细心观察与判断 , 查找到案件真凶 。
这个成语意思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 平时也很常见 。
只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 , 词典的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
“蛛丝马迹”的“马” , 不是马匹的马 , 而是一只虫 。
其实 , 我很早之前就觉得很纳闷 。
既然“蛛丝马迹”比喻的是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细微的线索 。
“蛛丝”确实很细微, 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也应该是很不明显的 。
可是 , 对比蜘蛛 , 马却是个庞然大物 。
骏马奔腾
在没有水泥路、柏油路的古代 , 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是非常很明显的 , 根本称不上“隐约、依稀、细微” 。
蜘蛛的丝与高头大马的蹄印, 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
因此 , 我们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 词典和百科将“蛛丝马迹”说成是解释是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很难成立的 。
是词典和百科搞错了吗?
是的 , 确实是搞错了 。
如果“蛛丝马迹”说的不是马?那又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 , 首先得知道成语“蛛丝马迹”的出处 。
02、成语出处成语“蛛丝马迹”最早出自清朝文学家王家贲的《别雅序》:
“大开通同转假之门 , 泛滥浩博 , 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 , 而实则蛛丝马迹 , 原原本本 , 具在古书 。”
“蛛丝马迹”在这段记载里指的确实是“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的意思 。
问题就在于 , 这个马真是骑马的马吗?
同时期的清朝文学家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记载道:
“蛛丝虫迹 , 屋漏蝙涎 , 不即不离 , 有意无意 , 其妙如何 。”
夏敬渠就将“蛛丝马迹”变成了“蛛丝虫迹” , 这样就更方便让人理解了 。
事实上 , “蛛丝马迹”的“马” , 此马非彼马 , 此马名为马 , 实为虫!
蜘蛛通常在房间的顶部结蜘蛛网 , 而房顶上还有一种虫子, 叫“灶马” 。
灶马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很多不明显的痕迹, 这就是“马迹” 。
蜘蛛丝和灶马爬过的痕迹经常在一起出现 , 而且都非常的不明显 , 所以并列称之 , 于是就出现了“蛛丝马迹”这个成语 。
因此这个马指的是“灶马” 。
灶马
03、灶马“灶马”虽然也叫马 , 但它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奔腾而过的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 。
而是一种活动于灶台上或洞窟内的一种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小昆虫 。
体长36-38mm , 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 , 体型宽大 , 体背隆突或驼背状 , 故称“驼螽” 。
体表坚实 , 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 , 无翅膀 , 靠后腿摩擦鸣叫 。
六肢长 , 关节及胫节具棘刺 , 转节黄白色 , 后脚腿节异常粗大 , 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
这种小昆虫 , 学名“突灶螽” , 属直翅目蟋螽科 。
俗名“灶马” , 有的地方也称“灶鸡子” , “土灶鸡” 。
灶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 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 , 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 。
一年四季都可发现它的踪迹 。
灶马
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 , 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餐馆、墙角、砖瓦的缝隙间 , 以饭粒、菜屑等为食 。
它不是蟋蟀 , 但长得很像蟋蟀 , 而且比蟋蟀好抓很多 。
因此 , 我小时候经常抓它玩(我们萍乡称之为“土灶鸡”) 。
当然 , “灶马”并不好玩 , 很多时候 , 玩着玩着 , 就没多少兴趣了 。
不过 , 古人认为灶马是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 , 这才称它为“灶马” 。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道:
“灶马, 状如促织 , 稍大 , 脚长 , 好穴于灶侧 。俗言灶有马, 足食之兆 。”
“促织”就是蟋蟀 , 而“灶有马 , 足食之兆也”这句话则表明 , 在古代人们习惯上认为家里有灶马是一个好兆头 , 因为 , 只有富裕之家它才光顾的 。
在一些地方神话故事中 , “灶马”还是灶神的坐骑 。
灶王爷骑这样的坐骑?灶马也成精了吗?
而且 , 灶马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昆虫 , 因此大家对它想当无感 , 一直和它友好相处(相比令人生厌的蟑螂 , 灶马实在是可爱得太多) 。
不仅如此 , 灶马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 , 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 , 入肺、脾二经 , 捣碎外敷 , 可治竹刺入肉 , 有拔刺消肿之功” 。
因此 , 灶马是一种益虫!
结语、知道了什么是“灶马” , 也就能理解“蛛丝马迹”的意思它指的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 , 从灶马爬过后的印记可以查明它的去向 。
从而被大家引申为“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正因如此 , 在《通用成语词典》解释“蛛丝马迹”时 , 就明确指出此处的“马”是“灶马” 。
因此 , 有些百科已经纠正过来了 。
比如 , 百度百科的解释就是——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 , 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 。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这里也明确指出是灶马 。
而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
百科解释
当然 , 大家知道“蛛丝马迹”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 也没必要咬文嚼字 , 更别去和老师较劲(否则后果自负) 。
本文只为科普 , 供大家一乐 , 谢谢大家支持 。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比喻不懂装懂的典故】如果觉得浪费大家时间 , 请轻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