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二 )


改善呼吸能力
实现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
良好的呼吸是运动的基础 。 刘奶奶入院时仍需借助仪器维持正常的供氧能力 , 这对于她基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 同时留置气管套管极大限制了刘奶奶与他人之间的语言沟通 。 因此改善呼吸能力、拔除气管套管势在必行 。
由于高流量吸氧管路的限制 , 刘奶奶只能在床旁小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 , 康复团队从最初的摇床靠坐、床面活动 , 快速过渡到床边坐、辅助站立 , 再到床边踏步、短暂病房内活动 , 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 , 逐步提升她的呼吸能力及整体活动耐力 。
在与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下 , 康复团队根据刘奶奶呼吸能力逐步改善的情况 , 将高流量吸氧支持参数逐步下调 , 顺利转接鼻导管 , 期间吸氧时间也逐步缩短 , 最后成功脱离氧疗并拔除气管套管 。
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文章图片
这期间的每一步 , 康复团队都在保证刘奶奶安全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康复训练强度 , 有效并且高效地推进着她呼吸能力提升 。 拔除气管套管的当天晚上 , 刘奶奶录了一段说话的视频发给我们 , 原来刘奶奶的声音如此好听 。
“我回来了 , 开饭吧”
解除了各种管路的限制 , 刘奶奶能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她的体能也通过前期病房内床旁康复逐渐恢复 , 终于可以离开病床甚至病房 , 在康复治疗大厅开始更丰富、全面的康复训练 。
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文章图片
了解到刘奶奶回家后实际的运动能力需求及居住条件 , 康复团队在康复治疗大厅对她进行了回归家庭前的针对性训练 , 保证能够安全上楼、生活自理 , 安享晚年生活 。
从卧床到床边坐 , 从床旁到走出病房门 , 从医院到回家 , 活动范围的一点点扩大 , 生动诠释了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理念 。 尤其对于脱离重症环境后的早期康复 , 正是一点一滴进步的累积 , 促成了“患者”到“家庭成员”的转变 。
康复对于患者而言 , 不仅是运动或者理疗 , 更多的是能够良好的沟通交流 , 能够吃上爱吃的饭菜 , 能够走出病房走回家中 。 当刘奶奶能够自己走进家门 , 对家人轻轻地说一声“我回来了 , 开饭吧!”这便是对康复最好的诠释 。
撰稿:康复医学科刘庆梅傅龙
审校:康复医学科黄松波
宣传处孟令芸
主编:孔竞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李楠吴一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 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 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