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来源:北京医院】
“我回来了 , 开饭吧”
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文章图片
近日 , 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收住了一位由重症医学科转入的老年患者 。 71岁的刘奶奶因车祸造成颅脑外伤、急性肺栓塞 , 在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下 , 在经过开颅手术以及肺动脉取栓后 , 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 但是后续的康复之路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
转入康复医学科时 , 刘奶奶的整体状况非常不容乐观:仍然气管切开、依赖高流量吸氧;留置了胃管、尿管;由于大脑损伤导致认知障碍 , 刘奶奶也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境况如何;肢体力量弱 , 活动严重受限 。 面对患者身上的各种管路、不能言语沟通以及认知障碍等问题 , 如何实施康复计划 , 是康复医学科团队首先要面临的重大考验与挑战 。
回家真好 | 一位颅脑外伤、气切术后重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文章图片
“你画我猜”
致力康复治疗的循序渐进
刚入住康复医学科时 , 刘奶奶会像小孩子一样时不时闹脾气 。 因为口不能言 , 想要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 但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 晚查房时 , 刘奶奶像一个受气的孩子无处发泄 , 紧紧抓住管床医生的手痛哭流涕 。 虽然刘奶奶难以通过语言表达 , 对医生的医嘱经常表现出不配合 , 但是当刘奶奶紧紧抓住医生手的那一刻 , 我们却感受到了她强烈的表达欲望 。
考虑到刘奶奶频繁的躁动和谵妄 , 可能是长期卧床肢体受约束、不被理解后的情绪反应 , 康复团队认为单纯依靠镇静安眠药物加量或持续保护性约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 对于认知恢复中的刘奶奶来说 ,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 于是我们准备了写字板让刘奶奶尝试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想法 。
通过书写 , 刘奶奶与我们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 刘奶奶谵妄、躁动的时候越来越少 , 很快去除了约束和镇静药物 。 虽然刘奶奶最初的书写字迹难辨、语句不通 , 常常给人词不达意之感 , 但正如进行“你画我猜”的儿童游戏一般 , 经过耐心地猜测与点头摇头 , 我们也逐步能够理解刘奶奶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回家 。
每天与刘奶奶在小桌板前的“你画我猜” , 成为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 随着“你画我猜”熟练度的提升 , 以及神经精神类药物的调整 , 刘奶奶的字迹越来越清晰、语句越来越通顺 。 在病房灵光一闪时 , 刘奶奶还会及时写下来并标上序号 , 一起与我们分享 。
能吃才有乐趣
想方设法增强患者基础体质
通常来讲 , 中国人特别钟爱美食 , 有了美食人生才有乐趣 。 刘奶奶留置胃管、鼻饲饮食 , 自己难受不说 , 更是少了人生一大乐趣 , 生活质量也直线下降 。 刘奶奶总是指着自己的胃管表达着自己迫切想要拔除胃管的欲望 , 然而欲望能不能实现还要看现实是不是可行 。
康复团队对刘奶奶进行了科学的吞咽能力评估 , 并且在临床营养科的协助下为刘奶奶制定了良好的饮食计划 , 根据评估结果及营养方案逐步尝试经口进食并逐步调整食物性状及进食量 , 从最开始的一勺酸奶 , 到半碗软烂的面条 , 再到一份馒头炒菜、每日1500ml的饮水量……
经过2周左右的康复治疗 , 刘奶奶已经基本恢复到发病前的进食水平 , 不再依赖肠内营养剂和静脉输液来补充 。 还记得刘奶奶在拔除胃管的那天 ,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拉着我们的手摇晃 , 我们也为刘奶奶能吃上家常饭而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