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

采访人员于佳霖通讯员李成修崔方荣李凌峰
“三伏贴”——“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
文章图片
宋世庆(前右一)团队研究患者病情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 即冬日之病夏日治 。 所谓“冬病”就是指在冬天寒冷的季节容易反复发作、加重的病 , 比如寒哮宿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容易感冒、老年畏寒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 其机理在现存世界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里有论述 , 二千多年前 , 中医就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 ,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 , 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 机体也相应地产生反应 。 《灵枢》中提到:“春生夏长 , 秋收冬藏 , 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 ”我国处于地球北温带 , 当进入冬季后日照时间逐渐变短 , 天气逐渐变冷 , 阳气逐渐下降 , 阴气逐渐上升 , 这时人体内阳气亦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下降 , 而那些平素阳气不足 , 体内潜伏有宿痰的病人 , 这时体内的阳气就更显不足 , 体内宿痰趁虚上犯于肺 , 阻塞呼吸道 ,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 中医认为 , 肺与皮毛相表里 , 选用助阳开窍 , 祛湿化痰的药物 , 在体表贴药 , 经过体表引入经络 , 透达脏腑 , 人体虚弱的阳气得以调养恢复之后 , 把痰邪从藏伏之处 , 驱出于外 , 发于体表 ,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 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 即所谓“益火之源 , 以消阴翳;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 。
二、什么是穴位贴敷?
贴敷疗法 , 是应用药物、蜂蜜、酒、泥、蜡或磁性等材料在人体体表穴位等特定部位外敷 , 通过肌肤吸收或借助穴位经络作用 , 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 是中医的瑰宝 , 防疾愈病的一枝奇葩 , 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早在远古时期 , 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树叶草根等外敷创口、止血消肿、疗伤治病 。 本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记载 , 历代医书均有不少辑录 。 “穴位贴敷疗法”属于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 , 起源于秦汉 , 发展于唐宋 , 成熟于明清 , 创新于现代 。 清朝杭州人氏赵学敏所编《串雅》医书中所载的具体贴敷方法及所治疾病得到广泛应用 。 中医依据四诊八纲 , 辨证施治选用特制的中药膏糊贴敷于体表相关的部位或穴位 。 药力能刺激体表部位或穴位 , 可激发阳气、鼓舞正气、驱除邪气 , 亦可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改善免疫功能 , 增强人体防病抗病能力 , 调节阴阳平衡 , 具有扶正祛邪 , 清肺化痰 , 健脾益肾 , 消炎止咳 , 解痉平喘的作用 , 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功效 , 起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 穴位贴敷亦可强身保健、抗衰御老、延年益寿 , 获得防病愈病的良效 。 近世纪来人们由于饱受化学分子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之危害 , 纷纷掀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 , 穴位贴敷法属中医的外治法 , 更体现人与自然相应的规律 , 在临床上常用于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疾的治疗 , 效果甚佳 。 因方法简便 , 安全有效 , 适应症广泛 , 无毒副作用 , 容易被病人接受 。
三、穴位贴敷的具体方法
两千多年来 , 我国历代医家应用了多种药物配方 , 多种穴位组合 , 对多种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主要以麝香、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碾成粉后 , 用姜汁调成膏状 。 治疗时根据每个人的病和体质不同 , 贴在前胸及后背的相关穴位上 , 外用胶布等敷料固定 。
烟台毓璜顶医院康复医学科针灸室自1986年以来 , 运用梅花针叩刺加穴位中药贴敷在身体背部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膏肓俞、膻中、天突等处 ,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咳嗽、慢性咽炎、老年畏寒症 , 容易感冒等疾病 。 34年来 , 已经治疗6万余人次 , 疗效明显 , 就诊人次逐年增加 。 在此方法基础上的科研课题“梅花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过敏性鼻炎”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