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什么是有效防控,眼轴增速应该控制在多少?

近视|什么是有效防控,眼轴增速应该控制在多少?

文章图片


■文|赵小刀
我是赵小刀 , 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
如何评价近视防控的效果
建立屈光档案 , 不仅可以提前预警孩子的近视倾向 , 还能监测、评估近视防控的效果 。 因为近视防控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办法 , 每一种方法都有效果好的人群 , 也有无效的人群 , 所以只有长期进行效果监测 , 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方法 , 根据定期的眼轴监测 , 及时调整策略 , 指导近视攻防战下一阶段的“新打法” 。
从绝对指标上讲 , 学龄儿童近视防控的及格线是眼轴增长≤0.02mm/月 , 近视每年增长50度;优秀线是≤0.01mm/月 , 近视零增长;完美线当然就是眼轴缩短 , 近视度下降啦 。

一个孩子的近视防控效果达到完美
防控效果的监测 , 最核心的指标就是眼轴 , 特别是在孩子近视的进展期 , 我们可以根据每3个月的眼轴增速 , 决定是否要调整防控方案 。
控制效果好不好 , 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概念 。 相对就是跟自己之前比 , 绝对就是跟正常孩子比 。 例如有的孩子进行综合防控之前 , 眼轴月均增长0.04mm , 使用后增长0.02mm , 这就是相对效果好 。 有的孩子采用防控手段之后 , 实现了零增长甚至眼轴缩短 , 这就是绝对效果好 。
【近视|什么是有效防控,眼轴增速应该控制在多少?】对于8岁及以上的孩子 , 眼轴的增速<0.01/月 , 与眼球上下径的增长同步 , 晶状体来得及代偿 , 是不会增加近视度数的 , 我们称之为生理性增长 , 眼轴增长0.02mm/月 , 也算控制的不错 , 每年大概只会增加25度近视 , 我们可以继续坚持前期的防控方法 。 如果达到0.04mm/月或者更多 , 那就算是控制不好了 , 这样涨一年得涨出75~100度近视 , 我们就得赶紧调整策略、改变方法了 , 一切要以控制住孩子的眼轴为标准 。 对于年幼的孩子 , 因为生理性增长也相对较旺盛 , 允许的眼轴增速可以适当放宽 。
我们临床中使用4L法综合防控手段 , 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效果特别好的孩子 ,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如上图那般“幸运” 。 但绝大多数孩子 , 都会有所受益 , 先跟自己比 , 再跟正常比 , 把眼轴增速严格控制住之后 , 我们就能用时间换空间 , 努力降低孩子的近视度数 。
裸眼视力也是家长特别关心的指标 , 在使用哺光仪、雾视、局部微刺激一类的方法进行近视防控时 , 通常我们可以期待裸眼视力的进步 。 如果裸眼视力下降 , 通常也是防控效果不佳的信号 , 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新的干预措施 , 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视力 。
在近视防控的过程中 , 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苦恼:为什么同样的方法 , 别人家的孩子近视防控效果总是要好一些 , 而自己家的效果却不明显呢?难道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吗?

其实 , 家长也不必盲目否定自己和孩子的努力 , 毕竟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 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 临床上虽然证实了一些近视防控手段是“有效的” , 但这种有效针对的是大样本的统计结果 , 每个孩子的敏感度却可能是不一样的 。 比方说 , 很多研究表明 , 达到一定强度的红光治疗的有效率在90%以上 , 100个孩子中有90个孩子因为这种方法受益 , 近视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 那我们就会称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 可对于剩下的10个无效的孩子 , 的确就是不敏感 , 控制效果不佳 , 这种个体差异是存在的 , 但不代表这种方法没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