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戴口罩致肺结节增大?辟谣来了

【来源:科技日报】
酷暑之下 , 莫让这些谣言再增“热”度 。
夏至过后 , 全国多地开启了高温模式 , 部分地区气温甚至达到40摄氏度 。 伴随滚滚热浪而来的 , 还有谣言 , 包括“蚊子包越大 , 蚊子毒性越强”“用空气炸锅做的菜致癌”“长时间戴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地球到达远日点天气将变寒冷”……
今天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就对本月新出现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 , 帮助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
蚊子包越大 , 蚊子毒性越强?真相:主要与蚊子种类和个人敏感性有关
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戴口罩致肺结节增大?辟谣来了
文章图片
夏季除了高温 , 让人烦心的还有蚊子 。 有的人被蚊子叮咬后 , 可能就起一个小红包 , 而有的人被叮咬后 , 就会变得惨不忍睹——因被蚊子叮咬而变成“招风耳”“腊肠嘴”“猪蹄手”的新闻屡屡见诸报道 。
同样是被蚊子叮咬 , 为何包的“型号”如此不同?网传“蚊子包越大 , 蚊子毒性越强” , 对于这一说法不少人深信不疑 ,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被蚊子叮咬后 , 皮肤会出现风团、丘疹、瘙痒等症状 , 我们常说的蚊子包是皮肤局部的过敏反应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刘瑞玲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每个人被蚊子叮咬后的炎症反应程度 , 主要与蚊子种类和个人敏感性有关 。 ”刘瑞玲解释 , 当过敏体质的人被蚊子叮咬后 , 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 , 进而引发过敏反应 。 轻者出现风团、丘疹、血管性水肿 , 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反应 。
此外 , 蚊子包的大小和被叮咬部位也有关系 。 眼睑、口唇、手背、儿童包皮等疏松结缔组织部位 , 被叮咬后容易出现水肿 , 蚊子包也会显得比较大 。
被蚊子叮咬后 , 不要拼命挠 , 搔抓会给局部皮肤施加机械压力 , 同时也会让血流速度加快 , 这些都会加重炎症反应 , 导致蚊子包可能变得更大 。
用空气炸锅做的菜致癌?真相:尚无明确致癌实验性证据
蚊子包越大毒性越强?戴口罩致肺结节增大?辟谣来了
文章图片
然而 , 近日网上又传出用空气炸锅做的食物会致癌 , 原因是会产生丙烯酰胺 , 而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 。
“在烹饪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致癌物 , 主要与食材、烹饪温度以及烹饪时间有关 。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无论用什么锅做饭 , 只要让食物过度受热 , 都有产生致癌物的可能 。
丙烯酰胺是淀粉在高温、低含水量条件下产生的 , 一般来说 , 当温度超过120摄氏度时 , 就会产生少量丙烯酰胺 , 当温度在160到180摄氏度时 , 其产出量达到高峰 。 而这个温度正是烤制食物和油炸食物的合适温度 。 此外 , 含淀粉越多的食材 , 在高温下产生的丙烯酰胺也越多 。
“不过 , 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 。 ”王浩说 , 首先 , 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 , 它对动物的致癌性有充分证据 , 其能否导致人体患癌 , 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性证据 。 其次 , 以油炸、烧烤方式烹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材时 , 若温度超过120摄氏度 , 就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 , 而且烹调时间越长、食材含水量越少 , 产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 。 而且从量上来对比 , 空气炸锅的加热效率更高 , 食物保持在高温下的时间更短 , 甚至其产生的丙烯酰胺可能少于其他高温烹饪方式 。
“我们不能抛开剂量来谈毒性 。 ”王浩表示 , 对普通人来说 , 在日常饮食中不会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丙烯酰胺 。 只要正常食用 , 根本达不到危险摄入水平 。 不过 , 他建议大家在使用空气炸锅烹饪含淀粉的食材时 , 最好提前做一下预处理 , 比如在炸薯条前 , 用清水冲洗掉土豆表面的淀粉 。 同时合理把握烹饪时间 , 别在高温下烹饪过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