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肝腹水、肾性水肿,一个“千古”良方,4味中药保驾护航

胸膜炎、肝腹水、肾性水肿,一个“千古”良方,4味中药保驾护航

文章图片

胸膜炎、肝腹水、肾性水肿,一个“千古”良方,4味中药保驾护航

文章图片


古代的中医 , 在开方用药时 , 不仅会告知你需要使用哪些中药 , 每味中药有多少用量 , 还会告诉你需要如何使用 , 还会告知服药的将息方法 。 所以 , 古代的中医开方后 , 都会在方后写一段方后注 , 而这个方后注 , 可不要忽视 , 因为这个里面可能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对于方后注 , 无论是经方 , 还是时方 , 都需要引起重视 。

对于方后注中隐藏的信息 , 不得忽视 , 就拿时方来说 , 比如说二陈汤 , 如果不读方后注 , 就不知道方中还有乌梅和生姜两味药;比如逍遥散 , 如果不看方后注 , 就不知道方中还是生姜和薄荷两味药;再来看经方 , 比如防己地黄汤、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连阿胶汤等 , 如果不看方后注 , 就会遗落方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 这样用之临床 , 往往难以发挥到“覆杯而愈”的效果 。


在《伤寒论》中 , 有一个“猛药” , 但听名字却十分温柔的方剂 , 那就是十枣汤 。 光听这方名 , 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 , 肯定是这个方剂中可能有十颗枣 , 或者十两枣 。 不过根据仲景原方 , 这个方剂中的确是有十颗枣 。 然而 , 这个方剂中所用的十颗枣并没有出现在方剂的正药里 , 而是在方后注里 。 根据《伤寒论》第152条 , 在讲述太阳中风的病程中 , 出现水邪凝结 , 水饮结聚于胁下 , 从而出现悬饮病症 , 而这种病症适合使用十枣汤 。

十枣汤的全方正药只有三味 , 那就是“芫花(熬) , 甘遂 , 大戟” 。 在方后注中 , 详细解释了如何使用这个方剂 , 张仲景指出 , 将这三味中药取各等分 , 研为细末 , 做成散剂 , 使用时取药末一钱匕或半钱匕备用 。 服用前先取肥大的红枣十枚 , 加水煎煮 , 等到水煎至160毫升时 , 去掉大枣 , 将取好备用的药末放入煎好的枣汤中 , 温服 。 从十枣汤的方药组成和使用方法 , 就不难看出 , 古人真讲究 , 服用一剂中药 , 还有这么多程序 。

将芫花、甘遂、大戟三味中药研末后 , 用十枚大枣煎汤后搅拌均匀后 , 这十枣汤就算完事儿了?并没有 。 十枣汤的使用方法 , 十分讲究 。 第一个是服用时间 , 张仲景说 , “平旦服”最佳;还有用药剂量 , 张仲景指出 , 体子好的人每次使用一钱匕 , 体子比较差的每次使用半钱匕;如果第一次服药后有点效果 , 但病根尤在的 , 张仲景认为 , “明日更服 , 加半钱(匕)”;如果服药后“得快下利” , 这个时候需要“糜粥自养” , 喝点粥 , 养养正气 。 这是张仲景对于十枣汤方后注的说法 。
【胸膜炎、肝腹水、肾性水肿,一个“千古”良方,4味中药保驾护航】十枣汤这么奇妙的配伍 , 究竟有什么奥秘呢?纵观全方 , 当以大枣为君药 , 主要起到培脾土之虚、制水气之横、解诸药之毒的作用;以芫花、大戟、甘遂为臣药 , 主要起到通利二便、攻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作用 。 但是对于十枣汤的君药 , 历来也是争论不休 , 有的医家认为当以芫花为君 , 有的医家认为当以大戟为君 , 也有的医家认为以甘遂、大戟、芫花三药共同为君 。 唯清代名医柯韵伯力排众议 , 以大枣为君 , 也符合张仲景给方剂命名的规则 。


十枣汤的创方思路堪称“神奇” , 不愧为“千古名方” , 全方所用甘遂苦寒有毒 , 但是善于行走经隧络脉之间的水湿 , 诚如张景岳所说 , 甘遂“专于利水 , 能直达水结之处 , 如水结胸者 , 非此不能除” 。 而大戟 , 也是苦寒有毒 , 但是善于清泻脏腑的水邪 , 张景岳指出 , 大戟“性峻烈 , 善逐水邪痰涎 , 泻湿热肿满” 。 甘遂、大戟都是苦寒有毒 , 而芫花却是辛温有毒 , 不过芫花善于消除胸胁的伏饮痰癖 , 《药性论》中指出 , 芫花“治恶疮风痹湿 , 一切毒风……能泻水肿胀满” 。 将这样三味中药放在一起 , 其峻猛程度 , 可想而知 , 诚如清代名医柯韵伯所说 , “气同味合 , 相须相济 , 决渎而大下 , 一举而水患可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