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痔疮会发生癌变吗?( 二 )



相信我 , 这两种检查
体验都很曼妙
延伸阅读:
为什么80%的直肠癌会被误诊?

在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中 , 我们摄入的营养成分首先被消化分解 , 好的东西在胃、小肠被吸收 , 而残渣营养不多、结构比较大、身体接受不了的东西就到了大肠 , 成了大便的内容物 。
虽然直肠癌和痔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 , 却有不少人误把直肠癌当痔疮 , 临床高达80%的直肠癌首诊曾被误诊 , 导致延误了病情 , 葬送了治疗最好时机 , 让人痛悔不已 。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 , 出现便血等 , 不急于下“痔疮”的结论 , 应多留个心眼 , 务必先排除直肠癌 。 千万不要让小小的痔疮耽误了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 早期直肠癌治愈可能性机会极大 , 但到了晚期 , 再高明的医生及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是回天乏术了 。
正常的大便和颜色无关 , 和次数、形状有关 。 每天一到两次 , 大便成形 , 颜色一般是黄绿色 , 偏黄一点、偏暗一点都是正常的大便 。 另外还要看是否出血、有没有黏液 。 大便稀是因为高蛋白、高脂肪、比较精细的饮食结构造成的 。 摄入的纤维素比较少 , 所以容易不成形 , 不能说大便稀就不正常 。
第一:痔疮和直肠癌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 两者发病部位相近;直肠癌初期症状不典型 , 与痔疮的临床表现类似 , 如都有便血、排便困难、有脱落物等 。 因此 , 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
第二:大众缺乏科普卫生知识并且对直肠癌认识不足 。 俗话说“十人九痔” , 这让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常见病 , 一旦出现便血 , 大多以为是患上了“痔疮” , 加上生活不良习惯、职业因素等 , 出现便血症状 , 就更容易自圆其说 。 未搞清原因 , 私自按“痔疮”治疗或未予重视 。
第三:部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或临床经验有限 , 对直肠癌认识不足 , 缺乏警惕 , 思路狭窄 , 考虑局限 , 忽视了腹泻便血的患者 , 排除其直肠癌的可能性 , 同时对临床检查不重视 , 特别是直肠指检 。
第四:部分患者去看医生 , 一开口就说自己得了痔疮 , 加上一些症状 , 极易使部分粗心的医生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 , 也没有细致进一步鉴别诊断 。
第五:对青年患者重视不够 。 虽然直肠癌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 , 但我国30岁以下的病例亦占10%~20% , 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 因此青年人出现便血 , 也不能忽视直肠癌的排查 。
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的恶性肿瘤 , 早期(I期)根治术后 5 年生存率超过 90% , 但晚期(III、IV期)的则不到 30% 。
而痔疮是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充血、郁积 , 从而造成静脉的扩大和曲张 , 形成静脉团即称为痔 , 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内、外痔 。 大多数无症状的痔疮不需要任何治疗 , 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无影响 , 症状较重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痔疮与直肠癌存在关联 , 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它疾病的误诊 。 临床上经常发现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 , 不断“生长壮大” , 直至发生明显症状才会被确诊 , 但此时已经错过了直肠癌最佳治疗时机 , 后果很惨痛 。
因此 , 我们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 , 识别直肠癌和痔疮之间的区别 。


“一指神功”不可丢 , 还应妙用肠镜
直肠癌常用的筛检方法有肛门指诊、粪便潜血实验、肠镜和钡灌肠等 。

直肠指诊是区别两种疾病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 医生只需要戴上手套 , 将食指伸入病人肛门内 , 通过手指触及直肠四周黏膜进行检查 , 得到初步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