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有爱,上海这家医院助聋门诊十岁了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泓冰
9月21日 , 国际聋人日前夕 , 上海市东方医院本部门诊大厅 , 一场特别的健康咨询活动正在进行——在现场 , 聋人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方式不是语音 , 而是舞动的手指 。 这是东方医院为“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庆祝十周年的日子 。
10年前的同一地点 , 曾发生过相似一幕 。 2012年5月 , “全国助残日”期间 , 东方医院在门诊大厅举办首次助聋义诊 , 没料到前来现场的聋人患者远超预约数量 。 医院由此想到:能否把“一次”变成“常态” , 更好满足聋人需求?
当年9月11日 , 全国首家“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在东方医院挂牌 , 到今年 , 已运行十年 。
10年间 , 429次服务 , 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 , 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 , 志愿服务时长10400小时 。 上海及周边城市甚至北京、深圳等地的聋人也赶来就诊 。 医院不断获评“全国助残先进个人”“上海市助残扶残先进集体”“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志愿服务一基地一品牌”……“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已成为全国示范 , 形成专业的管理方法与制度 。
上海市卫健委文明办主任俞军提到:“东方医院开辟绿色就医通道、特殊VIP门诊 , 起步早、创意新、做法实 , 在上海医疗卫生行业内营造了‘助残、扶残、爱残’的良好氛围 。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放助聋门诊 。
无声有爱,上海这家医院助聋门诊十岁了
文章图片
无处不在的细节变化
每周五下午 , 是东方医院“助聋门诊”的特别时间 。 各诊区都醒目摆上绿色的“助聋门诊日”标识 , 每位手语翻译和志愿者佩戴胸牌 , 就诊的聋人也会拥有一张专属的绿色“笑脸”标识 。
有位俞老伯 , 就诊时不小心与助聋志愿者走散 , 传统“呼喊”找人的方法行不通 , 也没有留下联系电话 , 助聋志愿者花了很大功夫才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 。 当年 , 助聋门诊初创 , 聋人享受优先就诊服务会被误以为是在插队 , 加上聋人沟通不便 , 容易引发冲突 。 东方医院社工部为他们配上“专有标识”——聋人患者佩戴的笑脸标识应运而生 。
首创的助聋门诊服务 , 经过几度磨合与优化 , 才逐渐建起无障碍就诊流程 。 助聋门诊所有标识均以绿色为底色 , 象征着绿色通道 。 为了方便与聋人联系 , 监督助聋服务流程和质量 , 医务社工也优化了登记表格 , 将“首诊负责制”引入助聋志愿者和手语翻译服务 , 量化每位志愿者的服务 , 强化志愿服务的责任意识 。
无声有爱,上海这家医院助聋门诊十岁了
文章图片
持续更新的志愿团队
助聋志愿者是助聋门诊流程的“穿针引线”者 。 2001年 , 东方医院率先引入社会资源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 走过21个年头 , 已拥有核心志愿者近百人 , 是一支稳定而富有凝聚力的团队 。
最初的志愿者以退休人士和康复患者居多 , 平均年龄近60岁 。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 , 使志愿服务队伍更加专业、合理 , 医院社工部吸纳了不少新鲜血液 , 包括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医学院校学生、全职主妇等 , 年龄、学历等结构不断优化 。
来自香港的叶老师就是新加盟的志愿者 , “参加助聋门诊服务 , 让我在生活中增加了对聋人的关注 。 ”医生、志愿者、患者可能素昧平生 , 却接力撑起爱心天地 。
无声有爱,上海这家医院助聋门诊十岁了
文章图片
不断创新的平台支撑
手语学习成了许多志愿者的拦路石 。 为了胜任助聋门诊的志愿服务岗位 , 以前许多年过半百的志愿者往往要克服酷暑参加手语培训 , 参与考核“持证上岗”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志愿者通过线上翻译技术加入了助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