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种稻” 到“稻蔬两旺”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从“只种稻” 到“稻蔬两旺”
文章图片
王花在察看水稻生长情况采访人员戴卿摄
□采访人员付君兰
经过几个小时的照晒 , 晨间的露水蒸发得差不多了 。 9月19日上午9时许 , 在湾沚区六郎镇加元村种粮大户王花家稻田内 , 绿色的枝梗还倔强地直挺着腰 , 金黄的稻穗却早已悄悄垂下了头 。 看 , 丰收来了!
伴随着轰鸣声 , 收割机下了田 。 行进间 , 一茬茬水稻被收割机“吞入腹中” , 稻秆粉碎后从尾部“吐出” , 留在地里作为稍后油菜种植的肥料 。 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尽入仓中 , 仓满 , 又转存入停在田埂旁的运粮拖拉机中 。 只见收割机向拖拉机伸出一条长长的白色“手臂” 。 不一会儿 , 稻谷像水一样倾泻而下 , 风一吹 , 近旁的人急忙躲避灰尘 , 鼻尖却充盈着沁人心脾的稻香 。
这80亩水稻是新品种全优607 , 一般情况下 , 亩产可达1700斤 , 今年遭遇干旱 , 但每亩也能收1500斤左右 。 王花乐呵呵地说 , 丰产主要归功于这80亩水稻全是人工插秧 , 而非撒播 。 “人工插秧是指育苗后移栽大田 , 比撒播的水稻早长了一个多月 。 干旱最严重时 , 插秧的水稻已经过了扬花期 , 所以产量受影响不大 。 ”王花转身捏着旁边稻田里的一束稻穗 , 向采访人员展示着 , “你看 , 这块田就是撒播的 , 稻穗泛着青 , 还没有成熟 , 过段时间才能收割 。 而且上面有些谷粒还是瘪的 , 后期就不会再长了 。 ”王花说自己家还有50亩撒播的稻田 , 由于高温期正好撞上扬花期 , 水稻长势并不好 , 亩产可能减产至800斤左右 。
“家里的地高低不平 , 不能用机械插秧 , 13个人冒雨栽了6天 , 当时还心疼人工费 , 现在看都是值得的 。 收割机师傅刚还跟我说 , 收割了这么多家 , 就我家长得好 。 ”虽然“因祸得福”亩产颇丰 , 王花却喜忧参半 , “没想到今年高温持续时间这么长 。 ”在王花看来 , 今年对于水稻种植并不友好 , 不仅气候异常 , 水稻收购价格也不太理想 。 “收割完后 , 拖拉机直接拉到粮食厂 , 以每斤0.85元的湿稻价格卖出 。 ”王花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 , 今年光灌溉就花了2000多元的电费成本 , 而平常年份只需三五百元 。 同时 , 由于高温时间长 , 稻田肥料需求量大 , 且价格也比往年贵近一倍 , 肥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 再加上流转费及各种人工费 , “今年水稻其实赚不到什么钱 。 ”
好在 , 王花并没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这边水稻收割正酣 , 另一头有机花菜田里 , 6、7名工人正忙着除草 。 据王花透露 , 自己还经营着拥有农户260户、1000多亩地的合作社——旺旺果蔬专业合作社 , 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 每年秋季合作社根据订单种植菜薹和花菜 , 第二年3月统一收购给农业公司 , 出口日、韩等国家 。 在合作社厂房不远处 , 还矗立着数栋蔬菜大棚 , 棚内辣椒、茄子、黄瓜等长势正好 。 王花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大棚一共10余亩 , 是她的另一份“事业” , 蔬菜成熟后直接拉到农贸市场销售 。 “12月之前 , 我准备再投资20余万元做温室大棚 , 这样就算有低温天气也不打紧 , 蔬菜都能长出来 。 ”王花坦言 , 自己这一番“折腾” , 最主要目的是想让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 尤其是极端天气对农业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 , “很多人不理解 , 你种蔬菜的怎么还种粮食呀 , 我说蔬菜粮油都要抓 , 这样就算其中一桩亏本 , 还有别的项目能支撑 , 保证我们始终都有口饭吃 。 ”王花笑着说 , 话语间透着新农人特有的朴实与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