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文章图片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文章图片
利用UNIQ系统解读中医药“治未病”原理图示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文章图片
李梢正在指导团队成员使用UNIQ系统 。
李梢出生于中医世家 , 父亲是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 , 母亲张舜华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他从小就跟父母采草药、读医书、背汤头 , 接受了传统的中医教育 , 本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 然后回来跟随父母抄方 , 在皖南医学院硕士毕业后考回北京中医药大学 , 师从王永炎院士攻读博士研究生 。 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作至今 。 今年7月13日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发来贺信 , 祝贺李梢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
中医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怎么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验证?为了“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科学原理 , 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教授潜心研究20余年 , 深入探索中医药复杂系统的奥秘 , 首次提出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生物网络、网络靶标”理论 , 开辟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方向 。
做一名探路者可能比做医生更有意义
“学医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 , 什么是上火、清热?中医药治病的道理究竟是什么?中医强调‘治未病’ , 为什么肿瘤等病发现时就已经到晚期了?中医能否更好地治病?”李梢说 , 在求学过程中 ,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 , 但是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
几千年来 ,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中药方剂等手段诊治疾病 ,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 , 但是患者体内具体究竟发生了什么 , 中医未能给出符合现代科学的阐释 。 李梢指出 , 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是还原论 , 即在局部研究得很深入 , 但对于患者整体规律的理解还不够 。 将一个整体拆成一个个零件相对容易 , 而将一个个零件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 , 尤其是组合成人体这么复杂的生物系统 , 则要困难得多 。 因此 , 探究中医治病的原理 , 难以直接套用现成的方法 。
“怎样找到新方法?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 探索很可能失败 , 但总得有人去尝试 , 因为中医药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型发展 。 ”李梢说 , “对我来说 , 做一名探路者可能比做医生更有意义 。 ”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 , 1999年 ,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二年级时 , 李梢提出了中医药和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假说——中医药不是和单个生物分子有关 , 而是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网络的动态变化有关 , 这个网络有可能表征中医药的整体 。 当时恰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兴起 , 自动化系“三论一智”(“三论”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 “一智”指人工智能)的学科特点和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观的思维很契合 。
在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专家李衍达院士的支持下 , 2001年 , 李梢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 开始了“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跨度交叉学科研究 , 开启了一段20多年中医药现代化探索之旅 。
取宏观之象、比微观之类 , 力求守正创新
中医药、自动化的学科跨度很大 , 如何既守住中医药的底蕴 , 又把握住信息科学的原理 , 实现守正创新?
李梢介绍 , 打开中医药的运作机制谜题面临三道难关:如果不深入到机体内部 , 说不清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基因、蛋白、细胞等微观因素存在的关系 , 那就难以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如果只采用目前医学常用的单因素还原分析方法 , 则容易丢掉中医宝贵的整体特色 , 难以“守正”;传统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但在微观层次的数据积累较为薄弱 , 如何从微观和系统角度阐释中医药的“整体”特色 , 这对信息科学也提出了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