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纂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在即 ,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
文章图片
本周 , 《天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 , 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 , 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酶的新型绿色农药精准设计奠定了基础 。 据介绍 , 这也是中国农药领域在《天然》发表的首篇论文 。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
文章图片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 , 就要从几丁质说起 。 几丁质俗称甲壳素 , 是地球上含量最丰硕的氨基聚糖 。 固然名称可能有点目生 , 但几丁质在自然界相称常见:在昆虫的外壳、真菌的细胞壁等结构中 , 几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但与此同时 , 这种物质却不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中 。
对于科学家来说 , 这样的特征使得几丁质成为农药研发的绝佳材料 。 假如能针对几丁质合成酶设计农药、按捺害虫与病原真菌合成几丁质 , 就能起到杀菌剂与杀虫剂的效果;同时 , 人体不含几丁质 , 因此这类农药对人体安全无害 。
早在半个世纪前 , 就有科学家研发出按捺真菌或昆虫几丁质合成的药物 , 相关农药已经泛起在市场上 。 但一直以来 , 这类农药的研发进展缓慢、农药种类单一 , 一个枢纽障碍就是缺乏几丁质合成酶三维结构的正确信息 , 这导致了几丁质合成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不明确 , 进而阻碍了农药的设计 。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
文章图片
▲被大豆疫霉感染的大豆(图片来源:VanessaTremblay,DebraL.McLaren,YongMinKim,StephenE.Strelkov,RobertL.Conner,OwenWally,andRichardR.Bélanger)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 , 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 , 成功破译了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 他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的几丁质合成酶PsChs1 。 大豆疫霉可以导致大豆的根茎腐烂 ,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 。
研究团队分别解析了PsChs1在5种不同状态下的三维结构 , 包括:自由状态、与底物(N-乙酰葡糖胺)结合、与几丁质低聚物结合、反应后与产物结合、与合成酶抑制剂(尼克霉素)结合这5种状态 。 根据这些不同状态下的结构 , 研究团队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完整过程 , 并且揭示了尼克霉素按捺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 。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首篇《自然》,破译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