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宋元名医李杲,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造福世人近千年

首都医科大学|宋元名医李杲,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造福世人近千年

文章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宋元名医李杲,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造福世人近千年

文章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宋元名医李杲,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造福世人近千年

李杲 , 又名李东垣 , 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 今河北省正定人 。 他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 由于他在脾胃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 十分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 , 因为在五行中 , 脾胃属土 , 因此世人也称他为“补土派” 。 由于医术非常高超 , 所以人称“金元四大家”之一 , 所创的学说一直流传至今 , 造福世人近千年 。

李杲自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 也是当地的豪门望族 , 虽生在富贵家 , 但从来骄纵 , 非常自律 , 为人敦厚 , 特别是天资聪颖 , 勤于学习 , 深得族人喜爱 。 早年间 , 李杲立志科举 , 但是20岁时母亲患病不起 , 虽经多名医生诊治 , 但是最终无法换其性命 。 李杲悲痛之余 , 非常后悔自己不懂医 , 于是转行学医 。
当时 , 张元素是公认的名医 。 为求得真学 , 李杲离乡400多里 , 花重金拜其为师 。 由于他文学功底 , 加上刻苦学习 , 数年后李杲尽得张元素的真传 , 很快就可以独立应诊 , 由于诊病准确 , 很快就超出了老师 。

当时 , 病人来看病 , 李杲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 , 他诊断清楚后 , 会告诉病人患了是什么病 , 然后从相关的典籍中引出经文 , 证明自己的诊断是对的 , 直到病人完全认同了 , 才拿起笔处方 。
30岁时 , 李杲做了临原的税务官 。 在他任职期间 , 当地流行一种叫“大头天行”的疾病 , 病人头面红肿、咽喉吞咽困难 , 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病 。 当时 , 当地医生无法确诊此病 , 查遍医书也没有 , 只好多用泻剂 , 但是疗效甚微 , 病人成批死去 。 李杲于是决定研制出对症的处方 。 为此 , 他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 , 终于制定出方剂 , 病人服食后很快就见到了收效 。 于是 , 他把处方写在木板上 , 让老百姓随意取用 。 当时 , 百姓们都以为此方为仙人所授 , 于是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 代代流传 。

后来 , 李杲弃官迁居开封 。 在此期间 , 他常为达官贵人诊病 , 疗效显著 , 药到病除 , 一时之间名声大振 。 后来 , 他到鲁北东平和聊城一带行医 , 造福当地百姓 。 64岁时 , 李杲回到家乡真定 , 在看病之余 , 他还将自己多年经验和体会进行整理与总结 , 创立了以“脾胃”学的主体理论体系 。
李杲关于脾胃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脾胃一伤百病生 。 ”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 , 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是基本一致的 , 都十分强调胃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

李氏认为 , 脾胃是人体的元气之本 , 是人体动力的来源 。 他认为 , 元气来源于先天 , 但是一旦出生之后 , 元气就已终止 , 只能依赖于脾胃摄取食物来补充 , 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元气的充盛 , 从而生命不竭 。 基于自己的学术观点 , 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 , 一般多从脾胃入手 , 特别强调以调治脾为重点 。
此外 , 李氏认为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 。 精气的传输皆依赖脾气之升 , 而人体湿浊的排出则是依赖胃气之降 。 这样 , 李氏将中医对脾胃作用的认识 , 从单纯的消化扩展为对人体精气代谢的高度 , 开辟了一个新的中医流派 。

经过多年的临证 , 李杲的医技非常精湛 , 不仅是脾胃病 , 而且其它各科均能诊治 , 基本上药到病除 , 所以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神医” , 对他十分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