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耕耘 礼赞“丰”景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致敬耕耘  礼赞“丰”景
文章图片
农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节 。 赵滨摄
本报采访人员张欣禹梁闯
丰收 , 是从哪里开始的?丰收从一张张笑脸开始 , 从一滴滴汗水开始 , 从日复一日的耕耘开始 , 从充满希望的每一天开始 。
当一穗穗饱满的玉米、一颗颗压弯枝头的果实映入眼帘;当一片片黄澄澄、一串串金灿灿醉人心田……9月23日 , 秋分之时 , 我们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 , 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的2022长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长春新区西营城街道石人沟村火热举行 , 广阔的田野间一派忙碌的收获景象 。
丰收的季节托起“三农”的希望 。 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 “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如今 , 每一年的农民丰收节 , 都是对乡村振兴成果的检验 , 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 。 我们欣喜地看到 ,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领头雁”活跃在黑土地 , “长字号”农产品强势出击 , 农业优势区建设步履强劲 , 我市的农民丰收节正从一份寄托、一个象征 , 成长为一条纽带、一座桥梁 , 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
收获之际看农业——
秋收“开镰”黑土藏技
“农民兄弟们 , 开镰喽!”23日 , 在西营城街道石人沟村的示范田里 , 5台自走式水稻收割机排成队 , 在金色稻海里轰鸣 。 机身后 , 收割的稻谷整齐排列 , 柔软黢黑的沃土展现在眼前 。
田边 , 来参加开镰仪式的农民开起了“会” , 讨论着自家地里这一年的变化 。 从育苗、插秧、管理再到收获 , 学来的新农技、应用的新农机 , 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印证 。
“今年我们也用上稻草还田技术 。 ”来自公主岭市华兴农民互助社的吴中兴说 , 用现代化农机配合新技术确实不一样 , 一次性完成切土、碎土、埋草、压草、覆土等多项作业 , 稻草和泥土翻浆在一起 , 生成天然的绿色肥料 。
随着开镰仪式结束 , 农民们四散开来 , 有的进地看土壤 , 有的拾起稻秆研究稻粒 , 有的被农机吸引 , 详细了解农机信息 。
农民丰收节现场 , 还举办了特色农产品展、乡村振兴图片展、农产品网红直播、普法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 , 充分展示了长春农业发展丰硕成果、乡村振兴取得巨大成就 , 提升广大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
收获之际看农人——
典型带动守住根基
喜看丰收 , 共奔致富路 , 离不开热爱黑土地的新农人的不懈耕耘 。 农民丰收节上 , 全市“十佳农民”评选结果出炉 , 吴中兴、邹存耀、尹维新、刘帅等10位农民荣膺长春“十佳农民”称号 。 他们将发挥农业带头人作用 ,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
乡村振兴 , 关键在人 。 来自长春新区占军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吕战军 , 经营着500余公顷土地 , 结合土地流转、托管和机械化作业 , 带领合作社50多户农民打赢了“翻身仗” 。 “从过去年收入勉强过万 , 到两年收入翻了一倍 , 合作社的20台套大型农机 , 为农民带来了更多收入 。 ”吕战军说 , 合作社采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 使粮食产量提高了10% 。
“十佳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践者 。 来自榆树市八号镇的刘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 他研发的保护性耕作条耕机 , 得到了农业部门与广大农民的认可 , 将数百户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 使秸秆还田闯出一片新天地 。
“最初(研发农机)也不是为了获奖 , 就是想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 把黑土地种好 。 ”刘臣说 , 合作社今年规模化经营680余公顷土地 , 全部应用保护性耕作条耕技术 , 秸秆不用挪、不用烧 , 秸秆还田让粮食稳产增产、耕地质量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