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为两件“俗事”打破戒律,孰是孰非?《金刚经》三字警示

文/古凌
1918年8月19日 , 著名的画家、新文化运动先驱、集诗、词、乐律和戏剧才华于一身的才子李叔同抛却半生华丽声名 , 在杭州虎跑寺落发 , 摇身成为弘一法师 , 从此以身伺佛 , 直至故去 。 清贵自持的弘一法师出家后恪守戒律 , 在国内外享受盛名 , 但他却以大师之身做过两件“俗事” , 被世人津津乐道 。 那么这两件事到底是佛法所致还是私情驱使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弘一法师为两件“俗事”打破戒律,孰是孰非?《金刚经》三字警示
文章图片
李叔同
1933年 , 弘一法师遇到了一桩冤案 , 蒙冤之人是一个花容月貌的姑娘 , 名叫杨念 。 杨念当时年方20 , 正值韶华 , 容貌清丽 , 就读于金陵大学 。 杨念的父亲在一位英国牧师家中做工 , 牧师名叫约翰 。 约翰有一个儿子 , 儿时患过脑膜炎 , 智力不佳 , 约翰见杨念聪明伶俐 , 便邀她给儿子做家庭教师 。 牧师家境富硕 , 小约翰性格嚣张跋扈 , 垂涎于杨念的美貌 。
有一天 , 他趁着无人将杨念堵在房间里 , 试图对其施暴 。 杨念拼死挣扎 , 慌乱逃了出去 。 小约翰不肯轻易罢手 , 在后面追赶 , 途中竟不幸摔下陡坡 , 导致截瘫 。 约翰见儿子重伤激愤不已 , 将杨念告上法庭 , 威胁她若不嫁给小约翰就让她坐二十年牢 。
杨父一夜白头 , 只能到处为女儿喊冤 。 民众听说事情原尾都为他们发声 , 但庐山洋人势力很大 , 收效甚微 。 杨父又听人建议 , 到九江法院申告 , 谁知法院都是一丘之貉 , 都要判杨念有罪 , 一家人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来 , 沮丧万分 。 走投无路的杨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到青莲寺向德高望重的弘一法师求助 , 弘一法师听了哭诉非常感慨 , 决心出手相救 。
弘一法师为两件“俗事”打破戒律,孰是孰非?《金刚经》三字警示
文章图片
杨父满心期待 , 但杨念却已被世态炎凉、权贵之力打击得体无完肤 , 心中戚然 , 对恶人心生畏惧 , 不愿父亲因为自己的事再受波折 , 决定嫁给半贪的纨绔子弟 。 弘一法师不愿见如此不公 , 登门劝解杨念 , 却听杨念说:“官司无胜算 , 若连弘一法师也被卷进去 , 就是我们的罪过了 。 这世道权贵遮天、污浊难掩 , 弘一法师若不是心灰意冷 , 又怎么会出家呢!”
弘一法师为两件“俗事”打破戒律,孰是孰非?《金刚经》三字警示】弘一法师闻言心痛万分 , 却更加坚定了要挽救杨念的决心 。 刺手血书《法华经》 , 以鼓励杨念相信正义 , 不要放弃 。 杨家父女拿到血书惊骇万分 , 当场跪拜涕零 , 被大师感化 , 决定不再退缩 。 弘一法师为救杨念放下清规戒律 , 以自己的名声和社会关系联合了许多当地名士 , 向牯岭法庭施压 。
但碍于洋人的势力 , 法庭也不敢轻易做主 , 牯岭法院庭长建议他从九江法院着手 。 弘一法师又亲自到九江法院说情 , 但未能改判 。 最后 , 牯岭法院庭长建议他去找张谋之帮忙 。 谋之是个商人 , 虽无官职 , 却是蒋先生妻弟——宋子文的岳父 , 宋子文在国民政府位高权重 , 以张谋之的地位 , 想压下这件案子十分容易 。
但侯门似海 , 官场中的风云不是清修之人该面对的 , 一心清修的弘一法师心中十分矛盾 , 杨念得知后自觉牵连了他 , 试图自杀了结一切 , 好在被及时救下 。 弘一法师匆匆去医院看望杨念 。 杨念病床娇卧 , 悲戚泪下 , 不愿弘一法师为她搅入官场 , 毁了大师的声誉 。 弘一法师闻言断然道:“怎能因声名小事就不救苦难呢!”安慰杨念不要在做傻事 , 一定会设法救她 。
随后 , 弘一法师去见了张谋之 , 张谋之爱文学 , 对弘一法师十分推崇 , 自然对他有求必应 , 在弘一法师的疏通下 , 案子很快了结 , 杨念被判无罪 。 半个月后 , 弘一法师离开了庐山 , 为杨念留言“悲欣交集” , 杨念出国 , 两人再没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