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线调研 | “小田”变“大田” 化零为整促增收

本文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秋收时节 , 我们在安徽的田间地头看到了新的变化:一些地方的农田在悄然变形 , “巴掌田”“斗笠田”减少甚至不见了 , 成方连片的“大田”相应增加了 。 那么 , “小田”变“大田”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来看采访人员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实地调研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线调研 | “小田”变“大田” 化零为整促增收
文章图片
走进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 , 1000多亩的稻田 , 地块又大又平 , 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头 。 这片稻田的承包户张德润正忙活着给稻田除草 , 这段时间他对地里的粮食特别上心 。
采访人员:你看水稻长得跟我都差不多高了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线调研 | “小田”变“大田” 化零为整促增收
文章图片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张德润:这边水稻1000亩长势很好 , 高温和干旱也没受什么影响 。 这边水稻是根状肥颗粒饱满 , 应该亩产1200斤 , 没问题 , (一亩)收益300块钱左右 , 跟往年相比也没受影响 。
有人欢喜有人忧 , 老张对今年收成特别有信心 , 但村里另外一位种田“老把式”老王心里却并不踏实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线调研 | “小田”变“大田” 化零为整促增收
文章图片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一个多月的高温 , 我种了一辈子田 , 像今年这个旱情还是第一次见过 。 没想到靠近长江 , 稻子喝不上水 , 像今年的干旱 , 我们很担心 。
通过实地查看采访人员发现 , 老张和老王两人的田地相邻距离不到50米 , 但差距却不小 。
总台采访人员任譞:在老王的田里 , 水稻才刚刚抽穗 , 而且在同一块田里 , 水稻的长势也是参差不齐、高低不一 。 我手里就从这同一块田里采了两株稻穗 , 直观差距很大 。
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在调研中 , 采访人员发现 , 老张和老王的田里是同一时间种植的水稻 , 但是老张的田今年刚刚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 , 平整了土地 , 改良了土壤 , 由原来4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块整合成了147块大田 , 平均一块田有6亩 。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党支部书记邓成凤:这一块就是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耕路 , 原先这一块就是小田埂最宽也就1米左右 , 现在我们建设之后是3.5米宽 , 这样方便我们机械化作业 , 机械下田就畅通无阻了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线调研 | “小田”变“大田” 化零为整促增收
文章图片
由于基础设施提前到位 , 加上田块又大又平整 , 农机跑得开 , 老张的田虽然今年遭遇了连续干旱 , 但墒情仍然不错 。 尤其是完成了“小田变大田”改造后 , 田块成方连片 , 还新建了灌溉站 , 高标准的防渗水渠 , 每块田的放水口也一应俱全 , 只要轻轻提起放水口的闸门 , 水稻都可以及时地喝上水 。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张德润:我们整个这个一大片田 , 通过一个渠道 , 每个田通过一个分水口就能全部喝上水一个人(灌溉)就行了 。
而老王的稻田 , 错过了可以改造的最佳时机 , 还是以前的小田埂、碎田块 , 平均一块田还不到1亩 , 那为啥老王会不愿同意改造?背后又是啥原因?
“小田”变“大田”政策配套更精细
“小田”变“大田” , 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 按说是好事情 , 那为啥老王会不愿统一改造?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陇村种粮大户王以刚:我不服 , 他是吃大脑饭 , 我是吃泥巴饭 。 跟他比赛 , 我肯定要比他种得好 。
嘴上说不服气 , 老王心里却有自个儿的盘算 。 村里人对“小田”变“大田”存在顾虑 , 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有人怕推掉田埂 , 分不清哪块田是谁家的;有人怕将来恢复时 , 自家田块面积会减少;有人担心流转后 , 流转费拿不到手;有人担心土地集中流转后 , 过去自给自足种菜的地方就没有了;还有的种粮大户不愿意流转 , 就是想自己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