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红缨:以茶为媒 撑起山区人民的希望( 二 )


曾经的山路崎岖 , 土路泥泞 , 已成为昨日记忆 。 那个曾经令人绝望逃离的穷乡僻壤不复存在 , 外面的劳动力被吸引回故乡 , 投身到以茶致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 。
而这一切的蜕变 , 并不容易 。
“干一天活 , 就要结清一天工资 , 拖一天都不行!”黄红缨清楚地记得 , 刚开始招聘员工时 , 村民们的那份不信任 。
她知道 , 果水村一带的村民 , 穷怕了 。 他们对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农业产业的认知几乎空白 , 害怕上当受骗 , 害怕白干活 。
这份戒心让黄红缨哭笑不得 , 更让她心头隐隐作痛 。 之后的数个月 , 黄红缨开启频繁往返模式 , 在果水村和建中镇穿梭 , 从银行提取现金兑换零钱 , 每天一分不少地付清茶农的工资 。
“干农业是天下最辛苦的行业 , 只有低下头、放下身段 , 真实地面朝黄土背朝天 , 才有收成 。 土地不会欺骗人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取信于民 , 必将赢得百姓信任 。 ”
后来 , 当茶农们主动找到黄红缨 , 要求以月结账的时候 , 黄红缨的眼角湿润了 , 她知道 , 这片茶园终于“种”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 他们不仅成了茶园的建设者 , 更成了守护者 。
从最初创业、动员农民参与 , 就业增收到村民对茶园的价值认同 , 黄红缨付出了很多辛苦 , 才将这一片贫困的土地捂出了温度 。
技能培训助群众走上致富路
“我送几条鱼给村民们只能解一时之饥 , 我更愿意教他们打水池子、养鱼、捕鱼 。 ”黄红缨说 ,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 , 不然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 输血式的扶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贫困户还是没有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基础 。
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 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
黄红缨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不断地帮助群众提升思想意识、务工技能、就业层次 , 每期培训班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七八百人 , 并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博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科普培训 , 牵线搭桥给其他的中小企业和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金融担保等便利服务支持 。
此外 , 她还依托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联动工作模式 , 将组织生活开在群众中、茶山上、车间内 , 开展了一系列的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活动 , 培养党员群众的带头致富能力 。
“现在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 以前想都不敢想 。 ”果水村村民胡学英高兴地说 , 有了技能等级证书 , 工作好找了 , 收入也增加了 , 靠所学的技术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
如今 , 公司总投资逾2亿元 , 依托产业提供了逾1500个就业岗位 , 年均发放劳务工资1000余万元 , 实现人均年增收11800余元 , 带动建档立卡户209户743人自主增收 , 通过联合担保授信助力中小茶企融资630万元 , 间接带动700余人就业 , 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帮扶全镇858户百姓连续多年获得保本分红收益 , 解决了3000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
“村民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 大家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 ”黄红缨说 。
此外 , 黄红缨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基础上 , 自发带领其他中小企业抱团取暖 , 当涉农企业有融资难问题的时候 , 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 帮助其渡过难关 。
“企业只有自身发展得足够强大 , 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 , 相对于产业而言 , 群众始终是相对弱势群体 , 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装在心里 , 要用自己的诚心和行动帮助他们 , 不与民争利 。 ”黄红缨如是说 。
黄红缨的付出得到了群众和政府的肯定:贵州省优秀企业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