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红缨:以茶为媒 撑起山区人民的希望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红缨:以茶为媒 撑起山区人民的希望】本文转自:中工网
黄红缨是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 10年前 , 黄红缨前后驱车12万公里 , 希望找一个能种出好茶的地方 , 最终留在了贵州黔南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这片贫瘠的土地 。 寒来暑往 , 2000多个日夜砥砺耕耘 , 黄红缨和群众把茶园一点一点扩展到如今的1.2万多亩 , 帮助当地村民们脱贫致富 。
绿油油的茶园 , 茶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 随着山势 , 铺满山坡……眼前是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的茶园 , 风景如画 。
黄红缨说 , 2012年 , 自己和当地村民把这些荒山改造成了茶园 , 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红缨:以茶为媒 撑起山区人民的希望
文章图片
黄红缨在检查茶叶质量 。
兴建茶园把希望带到乡村
十年了 , 初次去建中镇果水村的那条路 , 至今还留在黄红缨的记忆里 。 贫困和落后 , 是记忆里最初的原色 。
沿途尽是崎岖、颠簸的山路 , 里程并不远 , 却走了两个多小时 。 当地百姓当时出行、运输还靠着骡子、马匹 。 走进农户家中 , 唯一的电器是一盏15瓦的白炽灯 , 还总舍不得开 , 在山上做活路的老农 , 一天就啃两个土豆果腹……
带领团队进驻村庄的第一天 , 黄红缨就知道 , 脚下这片土地 , 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 被称作“四无”村寨 , 无水、无电、无路、无网络 。
“这里迫切需要改变 , 我一定要为此做些什么 。 ”黄红缨暗暗下了决心 , 要在这一片土地上亲手书写一番奇迹 。
2011年 , 黄红缨在湖南所开发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园 , 由于国家开发建设修筑高速公路被征收停止营业 。 于是 , 黄红缨踏上了在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农业项目的征途 , 历时近两年行程12万余公里 , 东西南北走了个遍 , 中国的每一片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区和茶叶主产区 , 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脚印 。
最终 , 她将所有的希望留在了贵州黔南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这片贫瘠的土地 。 在回忆起创业之初的举步维艰时 , 黄红缨目光坚毅地说:“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则思变’ , 穷极了的地方、穷怕了的乡亲 , 身上是憋着一股子劲的 , 他们敢想、他们肯干、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过上好日子 , 这就是我们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有生力量 。 ”
在湖南老家住着别墅的她 , 为了拓荒开山住进了既不遮风也不避雨的竹木楼 , 顶着骄阳烈日冒着寒风苦雨指挥队伍平土地、筑梯田 , 晒得蜕了几层皮 , 一个月瘦了十余斤 。
石头一块一块搬起 , 垒到需要固定的位置 。 土坡一层一层掀低 , 直到山坡的坡度改变 。
到现在 , 黄红缨还时常想起创业期的艰辛:挖第一口井是气温零下的凛冽寒冬 , 一个兄弟一脚踏空 , 掉进泥潭之中 , 险些冻死;
由于经验不足、水土不服 , 第一批价值上百万元的黄金芽遭遇了大面积冰雪冻害 , 折损殆尽;
杂草疯长漫过茶苗 , 大伙儿心如刀割;
……
回忆起拓荒开山那段日子 , 黄红缨不无感慨地说:“干就对了!我身后这支坚韧的团队给了我十足的勇气 。 ”
这一干就是八年多时间 , 黄红缨硬是把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描绘成了“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壮阔画卷 , 撑起了山区人民的希望 。
辛勤耕耘赢得百姓信任
数字也许是最有力的说明书——截至2018年 , 黄红缨的茶业公司先后自主开山修路三十余公里;疏浚旧有沟渠埂十余公里;挖掘水井三口;架设灌溉管道二十多条;灌溉泵送设备十余套;安装高压变电器六座;架设信号塔一座 , 部分实现4G和无线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