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东:在每次“浴血奋战”中挑战医学极限( 二 )


1968年 , 叶志东在辽宁省营口市出生 。 那里医疗资源匮乏、医生稀缺 , 看病不易 , 让叶志东有了长大后治病救人的想法 。 在医院实习及住院医师轮转期间 , 无论走到哪个科室 , 科主任都愿意让叶志东留下 , 但因为年轻 , 一心想爬最巍峨最险峻的山峰 , 他最终选择了心脏血管外科 。
这是一个既考验判断力、反应力 , 也考验耐力、体力的高难度科室 , 这是最能体现生死一线的地方 , 患者的情况大多是“十万火急” 。 比如突然来一个胸痛患者 , 他到底是主动脉夹层、心肌梗塞、肺动脉栓塞 , 还是胃溃疡?一个大动脉瘤破裂患者 , 一旦血压降到0 , 就丧失了手术机会 。
“这些都要求医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 , 充分调动既往的知识积累与临床经验 , 快速精准地作出判断并实施抢救 。 只要稍有延误或失误 , 死神就会夺走一条生命 。 ”叶志东描述着心脏血管外科的惊心动魄 。 他说 , 越是这种时候 , 越要保持冷静 。
“尤其在手术台上 , 其他人可以忙乱 , 但主刀医生一定要稳住 。 ”叶志东说 , 比如手术中遇到术者心脏骤停 , 主刀医生需头脑清醒、有条不紊地安排分工 , 有人负责心脏按压 , 有人负责静脉给药 , 有人负责气管插管等 。 “这是非常严密的团队‘作战’ , 大家既要各司其职 , 也要团结一致 。 ”
以前大血管手术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 , 人们将其形容为“披星戴月、血流成河” , 现在随着复合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发展 , 这些原本耗时很久的手术缩短至三四个小时 , 并发症也不断减少 。 而且 , 一些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手术通过局部麻醉介入就能完成 , 使患者创伤更小、风险更低 。
30年间 , 为了提升个人和科室的手术水平 , 叶志东分赴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做访问学者 。 他开展微创技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TAVR)、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介入术 , 填补了所在医院相关技术空白 , 同时开展了多例复杂胸、腹主动脉、弓上动脉微创治疗 , 将血管外科的微创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
“做医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 只有每天都保持学习的能力 , 才能真正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 。 ”叶志东说 。
我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国外学习时 , 叶志东不仅深入了解了外周血管 , 观摩了复杂的手术操作 ,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国外严格按照指南规范诊疗的从医氛围 。
最近 , 他当选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 , 叶志东表示 , “我们不能只开展高精尖的技术培训 , 还要关注基础层面的医学培训 , 例如制作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口袋书’ , 通过差别化培训缩小中国血管外科的城乡医疗差距 , 提高基层医生标准化诊疗的水平 。 ”
面向国际 , 要加强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就是为了把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都分享给后来者 , 提醒大家掉更少的坑、走更多对的路 , 这样就能用越来越小的代价换取越来越广的患者获益 。 所以学术交流不仅要有 , 还不能停 。 ”叶志东说 。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 , 参加学术会议永远争坐第一排 。 “这样能和老师有眼神交流 , 就不容易走神 。 认真听讲才能产生思考 , 形成问题 , 使学术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 。 ”叶志东说 , 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 , 很多正在应用的新理念新技术并没有体现在现有的教材中 , 但患者的时间不容蹉跎 , 所以更需要学术交流 。
直到现在 , 叶志东也没放弃学习 。 回看30年从医路 , 他更加清楚每一位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在背后都付出了难以言说的辛苦 。 吃放射线、穿铅衣是基本操作 , 24小时随叫随到是家常便饭 。 “就连过年陪家人吃饭 , 刚一碰杯就接到科室电话 , 我也是放下杯子立刻出门!”叶志东笑谈那些为了工作鲜少陪伴家人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