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东:在每次“浴血奋战”中挑战医学极限

叶志东:在每次“浴血奋战”中挑战医学极限


名医简介
叶志东: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 , 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曾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留学 。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 , 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13部 , 培养研究生20余名 。 兼任国际血管联盟药物治疗管理专委会主委、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副主席、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血管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
■本报见习记者 陈祎琪
70岁、80岁、90岁 , 甚至100岁 , 过去30年 , 中国血管外科医生在一次次尝试和探索中刷新能够拥有手术机会的患者年龄纪录 。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叶志东是这其中“浴血奋战”的一分子 。 “年岁越大 , 手术风险就越高 , 但如果不去挑战和突破 , 就等于提前给患者宣判了‘死刑’ , 医学也永远无法进步 。 ”叶志东说 , 就像今天人们认为给100多岁的人做手术是天方夜谭 , 30年前 , 人们也无法想象给80多岁的患者做手术 , 但如今完全实现了 。
“医学的进步就是把当时的不可能变成后来的可能 。 为此 , 我们必须勇于挑战极限 , 尽管这个过程中有牺牲、有失败 , 但只有这样 , 进步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 ”这是叶志东从医数年的信念与使命 。
老龄化使退行性心脏病增多
1992年 , 叶志东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 , 进入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外科工作 。 那时候他在门诊最常见到的疾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 。“当时受限于经济发展落后 , 穷苦寒冷地区的人们极易得风湿 。 链球菌感染后会定植在人体瓣膜上引起瓣膜钙化及狭窄 , 因此以风湿性为主的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很多 。 另外 , 由于优生优育意识薄弱 ,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等先天性疾病患者也较多 。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普教育的推广 , 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人群呈下降趋势 , 尤其是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在早期就通过介入治疗得以治愈 。 而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则显著增多 。 另一方面 , 随着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 , 瓣膜病发病率曲线呈现了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 。 叶志东坦言 , “超过65岁的患者除了心脏功能差 , 还伴有多种其他基础疾病 , 他们因退行性钙化引起的主动脉瓣狭窄给医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 ”
在血管疾病方面 , 近年来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硬化、血管闭塞等疾病增多 。 叶志东表示 , 这与人口老龄化、遗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慢性肾功能不全、抽烟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 。
“心脏和血管是相互联系的 。 ”叶志东介绍 , 上世纪90年代末 , 时任中日友好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的刘鹏与叶志东在不断壮大原有心脏外科领域的同时 , 开展了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 。 从此 , 这支队伍成为中日友好医院的“救火队” , 在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科室出现术中大出血的紧急状况时 , 常见他们“救驾”的身影 。
“除了心脏血管外科 , 大多数外科手术是为了切除肿瘤 。 过去 , 肿瘤一旦出现血管浸润 , 由于手术风险剧增 , 患者多被认定不具备手术条件 。 但有了血管外科保驾护航后 , 通过血管修复或重建 , 原来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现在可以手术了 , 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 。 ”叶志东认为 , 血管外科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 也促进了其他外科的手术迭代 。
“生死一线”之际需快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