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团队今日《细胞》:在蚊子眼里,这些人为什么格外美味?( 二 )


至此 , 研究人员揭示了蚊媒病毒感染者吸引蚊子叮咬的原因:病毒感染提高了人体皮肤中特定细菌的比例 , 显著提高了感染者的苯乙酮释放能力 , 从而明显提高了蚊子对感染宿主的行为趋向 。
随后 , 为了锁定参与这一过程的关键基因 , 研究者对病毒感染小鼠及非感染小鼠的皮肤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分析 。 他们发现 , 调控RELM-alpha的基因在感染宿主皮肤中显著下调 。
RELM-alpha是一种抗菌肽 , 在人类(人体的同源蛋白为RETN)及哺乳动物的皮肤角质细胞及皮脂腺细胞中特异表达 , 是决定宿主皮肤微生物稳态的主要免疫因子 。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 , RELM-alpha/RETN可高效抑制多种皮肤芽孢杆菌的增殖 。
以上研究说明 , 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可通过抑制宿主皮肤中RELM-alpha/RETN的表达 , 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皮肤芽孢杆菌过量增殖 , 导致感染宿主的苯乙酮释放量升高 。
前期研究结果显示 , RELM-alpha/RETN的表达受到视黄酸受体(RAR)信号通路的调控 。 向动物饲喂维生素A衍生物可以激活RAR通路 , 诱导RELM-alpha/RETN的表达 。
在最新研究中 , 研究团队向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感染小鼠饲喂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异维甲酸(isotretinoin) 。 这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皮肤病药物 , 在小鼠服用后 , 有效恢复了小鼠皮肤中RELM-alpha的表达 , 通过抑制感染宿主皮肤中芽孢杆菌的增殖 , 抑制感染宿主释放苯乙酮 。 因此 , 在感染宿主口服异维甲酸后 , 蚊子无法通过宿主的苯乙酮来定位和发现感染宿主 , 从而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循环 。
清华团队今日《细胞》:在蚊子眼里,这些人为什么格外美味?
文章图片
▲通过补充维生素A类药物 , 能够重塑感染个体皮肤微生物的苯乙酮释放 , 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 。 (图片来源:研究团队供图)
根据以上发现 ,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蚊媒病毒防治思路:可以通过调控人体气味 , 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 。 由于在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初期 , 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 , 因而研究团队推测在感染者口服维生素A类药物后 , 蚊子无法通过苯乙酮的气味来区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 ,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蚊子取食感染者血液并感染的几率 , 使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无法高效建立“宿主-蚊”的传播循环过程 。 因此 , 在登革热及寨卡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疫区对感染者广泛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 , 有望成为避免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全新策略 。
程功教授表示 , 目前其团队已经与马来西亚开展合作研究 , 初步的临床前研究计划已启动 。 研究团队将招募登革热患者进行维生素A或者维生素A衍生物的口服补充 , 以评估登革热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及对蚊子的吸引力 。
另外 , 团队成员也计划从蚊子的角度入手 , 从病毒传播的源头上解决问题 。 程功教授表示 , 团队将对蚊子中感知苯乙酮的嗅觉受体进行筛选 , 并通过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驱动技术 , 敲除蚊子体内的相关基因 。
需要指出的是 , 由于不同蚊媒病毒存在不一样的感染模式、感染模型和致病机制 , 因此其他蚊媒病毒是否具有类似的机制 ,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数据来回答 。 目前 , 研究人员已经启动了其他蚊媒病毒感染宿主对蚊子行为影响的研究 。 相信这些研究将为遏制更多蚊媒疾病的传播 , 提供全新的有力武器 。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 。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张虹、助理研究员朱毅斌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 该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病原体与宿主基础科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深圳湾实验室科研项目基金、清华大学春风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云南省专家工作站联合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