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文章图片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每逢盛夏时节 , 都是减肥的“好时节” 。


而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也迎来了就诊高峰 , 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厌食症” 。


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 “厌食症”为什么住进了精神科?


事实上 , 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减肥导致 , 而这些患者中有50%-60%的人伴有心理健康问题 。


有些患者追求身材的完美 , 也有些患者面对生活的压力 , 情绪调控不当而采取极端的节食、暴饮暴食、强迫性进食或拒食等行为 。









更为严峻的是 , 这些进食障碍患者会同时伴有焦虑、抑郁、强迫症、身体形象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 。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 ,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心理问题驱使着患者采取不健康的进食行为 , 而进食障碍的加剧又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困扰 , 使得患者深陷其中 , 难以自拔 。













以色列名模卡琳·鲍曼她出身于模特世家 , 自小便承载着家族的光环与期待 , 这份背景无疑为她日后踏上模特之路铺就了基石 。


17岁 , 正值青春年华 , 鲍曼以她独特的魅力和对时尚的敏锐触觉 , 顺利踏入模特圈 , 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上国际舞台 , 成为万众瞩目的名模 。


然而 , 这个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 , 隐藏着对身材近乎苛刻的要求 。


为了保持所谓的“完美”体态 , 鲍曼逐渐偏离了健康的饮食轨道 , 从最初的合理控制饮食 , 一步步滑向了极端节食的深渊 。


她尝试了各种极端方法来控制体重 。


每当饥饿感袭来 , 她就用吸烟来抑制食欲 , 或是咀嚼食物后偷偷吐出 , 甚至暴食后再催吐 , 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健康 , 更在心理上种下了“增重阴影” , 让她对食物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和抗拒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鲍曼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 厌食症逐渐侵蚀了她的生命 。


尾椎骨因缺乏脂肪保护而疼痛难忍 , 日常活动如坐立、行走都变得异常艰难;


营养不良导致她频繁头晕 , 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去洗手间的简单动作;


牙齿因缺乏营养而脱落 , 一头秀发也失去了光泽 , 变得花白 。







尽管在住院初期 , 鲍曼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 , 但多年累积的心理阴影和身体损伤 , 让她难以摆脱厌食症的束缚 , 恢复健康的道路异常艰难 。


在与病魔抗争了漫长的10多年后 , 卡琳·鲍曼最终选择了放弃治疗 。


这一决定有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妥协 , 也是对长期饱受折磨的身心的一种解脱 。


2023年5月23日 , 卡琳·鲍曼因肺炎感染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 遗憾离世 , 体重竟仅剩下46斤 , 年仅35岁 , 令人唏嘘不已 。


如果说卡琳·鲍曼离普通人太远 , 但事实上 , 进食障碍者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 并且趋于低龄化 , 主要集中于10-20岁这一年龄段 。


西班牙卡斯帝里亚-拉曼查大学的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上揭示 ,


全球7至18岁儿童青少年中进食障碍的患病率远超预期 , 高达22%以上 , 包括厌食症、贪食症等极端节食行为 , 且女孩发病率(30%)高于男孩(17%) 。


该障碍的发病率随年龄和BMI增长而上升 , 并被认为是极为严重、缩短患者寿命(可缩短10~20年)的精神健康问题 。











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


15岁的初中生玲玲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同学 , 可惜男生喜欢另外一个女生 , 玲玲觉得一定是自己的身材不够好 , 便决定减肥 。


而事实上 , 此时的玲玲身高165 , 体重95斤 , 称得上是标准身材 。


起初 , 玲玲只是减少了饭量 , 增加了运动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玲玲的减肥计划变得越来越极端 。


她决定不再吃饭 , 只靠喝水来维持生命 。


50天的时光 , 对她来说既漫长又煎熬 。


玲玲的体重迅速下降 , 从原本的95斤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40斤 。


与此同时 , 她的身体也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 头晕、乏力、心跳加速……这些症状像潮水般涌来 , 将她淹没 。


当玲玲终于被家人发现送往医院时 , 医生们都被她的状况震惊了 。


脉压差过小、心率过快、瞳孔无对光反射……这些都是极度营养不良和厌食症导致的严重后果 。









在ICU里 , 玲玲躺在冰冷的病床上 , 周围是各种医疗器械的嗡嗡声 。


她的胃部因长期空腹而淤血 , 身体各器官也因缺乏营养而逐渐衰竭 。


医生们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生命 , 但在病房的20多天时间里 , 玲玲的眼睛始终没能睁开 ,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进食障碍”这一大类疾病 , 涵盖了厌食症、贪食症及暴食症等 , 死亡率惊人 , 介于5%至20%之间 , 这一比例在所有精神疾病中位列榜首 。


但也有一些幸运儿 , 靠着强大的意志力逐步攻克 。













2015年 , 一个名叫张沁文的女孩 , 步入了大学校园 。


校园里 ,“变瘦变美”成为了一种审美潮流 , 而身高162厘米 , 体重不足50公斤的张沁文 , 本已是不少人羡慕的对象 , 但她却也在不经意间被这股风潮卷入了其中 。


文文是个自律的女孩 , 一旦决定了什么 , 就会全力以赴 。


当她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为瘦身努力时 , 心中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再瘦一点 , 腿会不会更修长 , 更好看呢?


于是 , 她制定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减肥计划 , 每一天都精准计算着摄入的卡路里 。


从最初的鸡蛋和粗粮面包 , 渐渐缩减到只吃一个苹果、一小块煮红薯 , 最后甚至只有几片绿叶菜或是几颗小番茄 。


与此同时 , 文文还疯狂地投入到健身中 , 没课的时候几乎整天泡在健身房里 , 汗水浸湿了衣衫 , 但她却乐此不疲 。


健身教练多次提醒她要注意身体 , 但她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运动强迫症” , 即使休息时也感到负罪满满 。









就这样 , 文文的体重迅速下降 , 当她瘦到28.8公斤时 , 镜子中的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行走的骷髅 , 眼神空洞 , 无法正常思考 , 满脑子只有对食物的恐惧与排斥 。


直到有一天 , 父母发现了她的异常 , 连哄带骗地将她送进了医院 。


那一刻 , 文文仿佛从梦中惊醒 , 但迎接她的却是冰冷的病危通知书和ICU里那些维持生命的机器与瓶瓶罐罐 。


在那里 , 文文躺了整整四个月 , 体重虽然有所回升 , 但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愈合 。


出院后 , 文文向父母许下了承诺 , 会好好吃饭 , 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 。


起初 , 对文文来说每一口食物都如同嚼蜡 , 但她强迫自己慢慢品尝 , 从半杯脱脂牛奶和一块小饼干开始 , 一点一点地重建与食物的和解 。


在这个过程中 , 文文开通了微博@少女神婆婆 ,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 分享给那些同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 。


她的故事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微博上的每一条留言都像是温暖的阳光 , 照进了她曾经灰暗的世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文文不仅恢复了健康 , 还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 。


以此为起点 , 文文踏上了公益之路 。


她站上了TED的舞台 ,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全世界:进食障碍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









她还策划并举办了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艺术展 , 旨在通过艺术这一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 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并正视这一问题 。


这场艺术展汇聚了多元背景的创作者群体 , 他们各自携带着独特的生命故事:有的曾历经进食障碍的挑战 , 深刻体会其苦楚;


而另一部分则是普通大众中深受身材焦虑煎熬的一员 , 他们的作品因此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共鸣与自我探索的印记 。


他们通过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 将自己的情感、挣扎与希望倾注于作品之中 , 呈现出一幅幅触动人心的画面 。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 , 更是对整个社会审美观念与价值观的拷问 。









展览期间 , 文文还邀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多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与对话 , 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思考空间 。


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 , 让更多人意识到身材焦虑问题的严重性 , 同时也传递出积极的信息: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身体 , 无论胖瘦 , 都应被尊重与接纳 。


“身材焦虑”主题艺术展的成功举办 , 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 , 更激发了更多人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


文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 , 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 , 它能够穿透心灵的壁垒 , 唤醒沉睡的意识 , 促进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


而她自己也在这场艺术的旅程中 , 完成了从受害者到倡导者的华丽转身 , 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光与希望 。











“漫画腰”、 “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身材挑战” , 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身材焦虑 。


这些看似无害的炫耀 , 实则是构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审美标准 , 让许多人感到自己的身材永远不够完美 , 从而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与不满之中 。


患者们之所以深陷身材焦虑的泥潭 , 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感 。


这种认同感的缺失 , 使得他们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


他们相信 , 只有拥有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的身材 , 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与尊重 。







然而 , 这种观念往往是扭曲的 , 因为它忽视了每个人独特的内在美和价值 。
【催吐、吃药、插胃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住满了减肥过度的女孩】

身材焦虑的成因复杂多样 , 生物因素、童年创伤、性创伤以及社会上以瘦为美的风气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诱因 。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荷尔蒙水平等 ,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体型和代谢率 。


而童年和性创伤则会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扭曲的身体形象认知 , 进一步加剧身材焦虑 。









此外 ,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以瘦为美的风气更是推波助澜 , 不断向公众灌输“瘦即是美”的价值观 。


许多人在面临身材焦虑时 , 会陷入一种矛盾的进食行为中:一方面 , 他们无法抵挡美食的诱惑 , 控制不住地进食;另一方面 , 他们又极度担心吃得多会变胖 , 从而引发强烈的负罪感和焦虑情绪 。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往往导致他们采取极端的节食或补偿行为(如催吐、过度运动等) , 以图恢复所谓的“理想身材” 。


只可惜 , 这些行为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 , 甚至可能加重身材焦虑的症状 。


值得注意的是 , 厌食症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对食物的厌恶或排斥 。









实际上 , 许多厌食症患者并不讨厌食物 , 他们甚至可能在暴饮暴食后感到极度痛苦和自责 , 进而采取催吐等极端手段来减轻负罪感 。


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厌食症患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他们既渴望得到食物的满足和安慰 , 又害怕因此失去对身材的控制而遭受他人的评判和排斥 。


近年来 , 国际间兴起了一股“身体中立”的理念风潮 , 这一思潮旨在超越传统美学评判的框架 , 摒弃对身体形态过度美化或贬低的偏见 , 转而将焦点放在身体的本质功能与潜能开发上 。


它倡导人们以一种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 关注并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 同时激发并培养身体潜在的活力与能力 , 实现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


与其强迫自己接受脸上的每一颗痘痘 , 不如感激这健康的肌肤赋予我们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能力 。


与其被社会上对“完美身材”的单一标准所束缚 , 不如认识到我们身体的独特性与力量 。













美 , 是心灵与世界共鸣的火花 , 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完美融合 。


正如自然界的万物生长 , 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独特的脉络 , 每一朵花都绽放着不同的色彩与芬芳 , 美正是这种无尽差异与和谐共存的生动体现 。


每一种审美偏好都是个体性格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 都值得被尊重与珍视 。


在这个多元共生的时代 , 我们更应鼓励每个人勇敢地探索并定义自己的美学疆域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与接纳 。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 , 感恩自己 , 爱自己 , 用最健康的方式善待自己 。
-END-
参考资料:
中国家庭报官微:【独家·专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闫?。 杭醴实谝徊?, 解决心理上的“饿”
上观:那个瘦到28公斤、因“进食障碍”病危的90后女孩 , 站上TED舞台
澎湃新闻:那些因厌食症差点死掉的女孩:这个病的严重性完全被低估了
作者: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