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连花清瘟是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的优秀典范

连花清瘟|连花清瘟是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的优秀典范

在7月6日举办的 “守正创新向未来?中医络病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高峰论坛”上 , 连花清瘟等中医络病理论研究与创新转化成果 , 为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 , 提供了有益借鉴 , 受到与会专家与领导的高度赞誉 。
络病理论指导研发 , 专利新药守正创新
中医络病理论是吴以岭院士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课题 。 通过40余年的砥砺创新 , 终于将“络病”这一在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绵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记载 , 整理、归纳、提炼成为络脉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理论 。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由吴以岭院士作为传承人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 病毒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 20年共发生了4次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 , 平均每5年就会发生一次 。 病毒的不断变异 , 抗病毒药和疫苗的应用局限 , 更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先发应用的优势 。 在针对肺络病变的研究中 , 提出了肺部病变气络、气道、血络的研究规律 , 研发出连花清瘟等呼吸系统代表性中成药 。

连花清瘟是运用中医络病理研发的一个复方中药 , 对于普通感冒、流感 , 以及新冠肺炎防治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 它提出了“积极干预”治疗对策 , 制定“清瘟解毒 , 宣肺泄热”治法 , 吸取历代医家的用药精华 , 以《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合《温病条辨》银翘散化裁 , 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经验 。 组方中的麻黄、薄荷可以发散外邪;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等可缓解嗓子痛;杏仁、鱼腥草可以治疗咳嗽、咳痰;生石膏、大黄可以清肺泄热 , 让患者体内蕴积的火毒通过大便排出 , 退热消炎 , 止咳化痰 , 消除流感症状 。 其药物中的西藏高原耐寒、耐缺氧植物红景天 , 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 增强患者抗病康复能力 。 全方体现了卫气同治 , 表里双解;先证用药 , 截断病势;整体调节 , 多靶治疗的组方特色 。
另外 , 中医治病的法则 , 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 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 异病可以同治 , 既不决定于病因 , 也不决定于病证 。 以连花清瘟为例 , 它针对的正是发热、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症候群 , 能协同发挥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 因此只要症候群相同不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普通感冒、流感 , 都可以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 。
临床研究科学循证 , 连花清瘟蜚声海外
自2005年上市以来 , 连花清瘟已先后30次列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甲流、乙流、禽流感、新冠肺炎等诊疗方案或指南共识 , 成为应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中成药 , 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 , “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 , 连花清瘟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 , 形成了从细胞-基础-临床系统的证据体系 。
近年来 , 连花清瘟对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 , 得到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的支持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机构实验证实 , 连花清瘟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等)、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型、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病毒、新冠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拮抗作用 。
循证医学研究是判断药物疗效最可靠的证据 。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为组长单位 , 联合湖南省、河南省、沈阳市等国内9家甲型流感收治医院 , 开展的“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 , 服用连花清瘟胶囊的甲流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西药奥司他韦无差异 , 退热及缓解咳嗽、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流感症状优于奥司他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