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
文章图片
黎焯勋示范操作木制座楼机
“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
文章图片
黎焯勋(右)和儿子黎宝权
“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
文章图片
“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手工修底片的工具盒
“穿梭”87年光阴的老照相馆
文章图片
店内的镇店之宝——木制座楼机
扫码听“黎叔”讲述影相故事
老店故事①
店铺名片
店名:黎昌明照相馆
店史:最早创办于1935年 , 1956年公私合营 , 黎昌明之子黎焯勋于1995年重开 , 现店铺由黎昌明之孙黎宝权打理 。
特色:一家三代皆为“影相佬” , 一间店铺横跨87年光阴;见证了番禺大半个世纪的变迁 , 也记录了无数街坊的幸福瞬间 。
随着手机便利化以及影楼、摄影工作室异军突起 , 街头传统照相馆日渐式微了 。 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德胜路有一家老照相馆 , 多年来仍然坚守着光影作业的传统技法 , 用镜头收录番禺人的光阴故事 。
这家照相馆名为黎昌明照相馆 , 创办于1935年 , 几经变迁 , 延续至今 。 店里珍藏一座拍黑白照片的老式木制座楼机 , 被视为镇店之宝 , 凝固了曾经番禺街坊记忆 。 这间老照相馆 , 留下了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印记 , 也串联着时代的点点滴滴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肖桂来通讯员刘瑞媚、冯洁芯、王敏杰
传承:见证番禺大个半世纪的变迁
“这家照相馆是我父亲黎昌明在87年前创办的 ,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 , 由‘红星照相馆’‘丽星照相馆’和‘黎昌明照相馆’合并而成东风照相馆 , 是当时番禺县最大的照相馆 。 ”说起当年往事 , 88岁的黎焯勋仍历历在目 。
据黎焯勋回忆 , 1935年父亲黎昌明在当年城中心最旺的地段——大南路上的李氏祠堂开了一间小小的照相馆 , 也是当时大南路唯一一家专营摄影的小店 。
1995年 , 黎焯勋退休后 , 在市桥德胜路重新开了这家“黎昌明照相馆” 。 “当了一辈子的‘影相佬’ , 重开‘黎昌明照相馆’一直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 于是 , 就有了现在这家店 , 现在这家店也传给了我儿子黎宝权 。 ”黎焯勋说 。
与照相馆一样上了年纪的还有店内的镇店之宝——木制座楼机 。 “这部座楼机的年纪比我还大 , 是我父亲在广州买的 , 到现在也没坏 , 只是派不上用场了 。 ”摩挲着曾经的“老伙伴” , 黎焯勋兴致勃勃地跟采访人员一一细说使用方法——
“座楼机有一个底片盒 , 一开始用的是玻璃底片 , 很容易摔坏 , 后来改用胶片 。 拍照前 , 我们会根据客人需求 , 套入对应的相片框 , 里面有个小窗口可以看到倒立的影像 , 手动对好焦之后 , 盖上红布 , 然后按下连接在机旁边的快门线 , 瞬间就被定格了 。 ”
回忆:用削到比针头还细的铅笔手工PS
虽然年届八旬 , 但黎焯勋茶余饭后 , 依然会经常回到店里看看 。 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照相的他 , 读完小学后就开始在店里帮忙 , 13岁正式入行 , 从照相到冲洗、晾干、修底片、漂晒、洗水、晒相到最后裁相 , 每个程序他认真学习 , 用心揣摩 。
黎焯勋说 , 拍大头相是基本功 , 最关键是要捕捉顾客最美的表情 。 “中”“国”“甲”“由”“申” , 这五个字是许多“影相佬”的第一门课 , 它们代表着人的五种基本脸型 , 每种脸型分别适合什么角度和表情 , 是可以研究一生的课题 。 当年的摄影师还要临时充当表情管理“辅导员” 。 很多人照相时表情往往局促、僵硬 , 面对镜头容易害羞 , 按下快门前 , 得慢慢引导他们管理好表情 。 将最美的瞬间拍下来 , 这样这张相片才算成功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