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内艰和丁外艰,《宋史》因何而评司马光“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首先这句话是苏轼对司马光的赞扬丁内艰和丁外艰 。说司马光从小到老 , 讲话从不方寸大乱 , 一言一行都很有礼节 。也没什么不可告人的事 。

丁内艰和丁外艰,《宋史》因何而评司马光“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文章插图
司马光在政治、文学史上都是很有地位的人 。无论是在政治、史学还是个人品德都很高尚 , 是忠贞讲诚信的人 。后人批判有批判他的很少 , 基本都是评价 光明磊落 君子作风 。
丁内艰和丁外艰,《宋史》因何而评司马光“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文章插图
司马光从小就是遇事沉稳不慌乱的性格 , 而且智慧过人 。一直在关心国家发展 , 政治走向 。后来在政治上和王安石产生分歧 , 也没有说用小人的手段对付王安石 。王安石取得胜利后司马光选择幽居 , 专心研究《资治通鉴》 。看淡钱财物质 , 除了研究学问 , 没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 。可能唯一不足就是在国家危急时刻呢 一直坚持维持旧法 , 却没有提出其他有效策略 。思想战略是不是有些保守 , 可能这才正式符合他忠于君王 , 始终如一的性格吧!
要说“夺情” , 就得先说“丁忧” 。丁忧呢 ,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服丧制度 , 官员的父母去世 , 必须停职三年回到祖籍 , 居丧三年 。这里面这三年 , 仅仅指不计闰月的27个月 。哎 , 守孝27个月 , 要举行除服之祭 , 脱去孝服 , 守制结束 。
【丁内艰和丁外艰,《宋史》因何而评司马光“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丁忧制度呢 , 始于东汉 , 不过这个守制三年的规定 , 那就久远多了 。《礼记王制》里面有规定 , “父母之丧 , 三年不从政 。”但是春秋时期 , 这个制度已经改了 , 《论语 阳货》里面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 不仅反映出啊 , 三年之丧已经不被当时的人们所遵循 , 而且说明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的道理 。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了 , 说 , 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啦 , 君子三年不讲习礼 , 礼必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 , 乐必败坏 , 旧谷子吃完了 , 新谷子成熟了 , 取火的木材也换了四次了 , 守丧一年 , 哎 , 也就够了 。
孔子不乐意了 , 反问 , “食夫稻 , 衣夫锦 , 于女安乎?”就是说守孝一年 , 你就吃珍贵的稻米饭 , (稻米饭当时算珍贵的) , 唉 , 这个你就穿好衣裳 , 你能安心吗?这学生说 , “啊 , 安心啊 , 挺好呀 。”“赫!”孔子更来火了 , 就说了 , “君子守丧 , 吃美味不觉香甜 , 听音乐不觉快乐 , 平时起居 , 不得心安 , 因此不愿意那样做 。如今你觉得心安 , 你就这样~去吧 。”
那学生走了 , 孔子就自己感叹 , 骂这个学长 , “你这个东西啊 , 不仁义啊 , 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 三年的守丧期呀 , 是天下通行的 , 你这倒霉孩子呀 , 你的父母就没有对你的三年之爱吗?”
那么这个制度呢 , 直到东汉时期啊 , 正式启用了 , 叫丁忧 , 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 。这个丁在这儿的意思当遭遇 , 遭逢讲 。忧呢 , 是居丧 。丁忧呢 , 就是遭遇父母之丧;这个丁忧呢 , 又叫做丁艰 , 艰苦的艰 , 引申意为父母去世 , 父丧为外艰 , 母丧为内艰 。啊还可以叫做丁家艰和家艰 。
在丁忧期间呢 , 有特殊的原因必须回去当官 , 啊 , 国家对你有用 , 这个叫做夺情 , 就是夺了你这个孝子悲哀之情 。守三年未满 , 应朝廷召唤 , 复职 , 叫做起复 。武将就更特殊了 , 不解除官职 , 只给假100天 。
丁忧 dīngyōu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 , 后多指官员居丧 。丁忧源于汉代 , 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 , 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 丁忧期间 , 丁忧的人不准为官 , 如无特殊原因 , 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 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 叫做“夺情” 古代的“丁”和“忧” , 其解释不同于现代的“丁”和“忧” 。据《尔雅·释诂》:“丁 , 当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据《尚书·说命上》:“忧 , 居丧也 。”所以 , 古代的“丁忧” , 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遭逢居丧”时 , 儿女们会忧伤 , 会居丧 , 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 , 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 。“丁忧” , 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 。丁忧期限三年 , 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 , 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 , 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晋书·袁悦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