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天新生儿频繁吐奶,医生“曲径通幽”巧解难题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溢奶或吐奶是新生儿十分常见的现象 , 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 。 但对于出生仅45天 , 体重3.48kg的岩岩(化名)一家来说 , 却是一件颇为糟心的事情:岩岩吃完奶就吐 , 全家人对此束手无策 。 就医后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CHPS) , 还合并支气管肺炎、高乳酸血症、体重低下等疾病 。
所幸 ,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多学科团队成功为岩岩在内镜下实施了幽门环肌切开术(gastricperoralendoscopicpyloromyotomy,G-POEM) , 术后3天消化道恢复通畅 , 术后7天拔除留置针、引流管 , 可以正常经口喂奶而不再吐奶 。 为保证患儿的手术顺利 , 避免二重感染 , 医生还自制口垫保障患儿的安全 。
据了解 , 这例手术的成功 , 刷新了该院G-POEM手术应用在CHPS患者的年龄和体重的新纪录 。 经文献检索 , 45天也为华南地区最小的患儿年龄 。
45天新生儿频繁吐奶,医生“曲径通幽”巧解难题】出生后反复吐奶 , 多学科“救治天团”迅速组建
今年2月 , 岩岩在全家人的期待中足月降生了 , 体重为2.75kg 。 然而 , 岩岩出生带来的喜悦还没持续几天 , “烦恼”就来了 。 出生仅3天的岩岩开始反复吐奶 , 其后又出现呛咳、发热等症状(吐奶导致肺部感染) , 体重不见增长 , 岩岩家人都急得不知所措 , 多地求医未果辗转来到中山六院 。
经过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思涛的细致全面诊查 , 确诊宝宝患上了“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 还合并“支气管肺炎、高乳酸血症、体重低下”等疾病 。 在儿科积极的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等处理后 ,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 生命体征平稳 , 是时候处理“始作俑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了 。
据介绍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理基础为幽门管局部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及缺失 , 导致固有肌层增厚 , 引起幽门机械性梗阻 , 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反复喷射状吐奶 , 发病率位居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 。 CHPS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 , 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如何治疗?医生们就岩岩的病情展开了讨论 , 小儿外科主任王德娟指出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可采用腹腔镜或开放手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 治疗手段成熟 , 但岩岩出生仅45天 , 手术会在体表造成切口瘢痕、存在腹腔内脏器损伤风险 。 李思涛查阅了最新文献 , 发现胃镜下治疗创伤更小 , 患儿耐受性好 。 为求证胃镜下治疗的可行性 , 找到了消化内镜科李初俊主任团队 , 团队骨干力量孙家琛主治医师提出G-POEM手术下的治疗方案 。 于是 , 一支由小儿外科、普儿科、消化内镜科、超声科、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等构成的技术协作团队迅速组建起来 。
45天新生儿频繁吐奶,医生“曲径通幽”巧解难题
文章图片
5毫米超细鼻胃镜“曲径通幽” , 为他打通“生命隧道”
岩岩由于频繁吐奶 , 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 体重仅3.48kg , 身形过于瘦小 。 此外 , 虽然儿科医生已经用药物控制了岩岩的肺部感染 , 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口垫 , 就意味着岩岩在手术过程中仍可能会面临感染的风险 。 孙家琛灵机一动 , 他拿出剪刀、注射器和胶布 , 为岩岩专门定制了最匹配适合的“婴儿口垫” 。
45天新生儿频繁吐奶,医生“曲径通幽”巧解难题
文章图片
一切准备就绪 , 手术当天 , 手术室内共有20余人的医护团队为岩岩保驾护航 。 显示屏上呈现出岩岩紧闭的幽门口 , 即使超细鼻胃镜仅有5毫米直径 , 但通过幽门依然非常费力 。 手术过程中 , 孙家琛不敢有一丝松懈 , 仔细调整电刀的角度 , 在孩子薄薄的胃黏膜和肌层之间建立隧道 , 胃镜在隧道内逐步深入 , 打通“生命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