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局
俗语说“热在三伏”
伏 , 指天气太热
宜伏不宜动之意
7月16日
“初伏”开始
又将进入一年中
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
文章图片
那么
“三伏”是怎么来的?为何今年“三伏”是“加长版”?为何“三伏”最热?
古人记载的“三伏”是怎样的?
“三伏”饮食习俗从何而来?
一起来看~
文章图片
“加长版”三伏足足有40天!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 。 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 。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 , 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 。 由于天干是10个 , 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 , 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 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 , 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 总称为“三伏” 。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 , 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 。 也就是说 ,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 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 。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 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 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 , 有时为20天 。
今年的初伏(也叫头伏)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 , 末伏(也叫三伏)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 。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 , 有20天 。 也就是说 , 今年“三伏”又是一个“加长版”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
夏天 , 北半球倾向太阳 , 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 。 夏至这一天 , 太阳在天上最“高” , 理应是最热的一天 。 但在实际上 , 最热的天不是夏至 , 而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 。
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 。 太阳光并不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 , 而是先加热地面 。 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 。 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 , 有大约10吨的空气 , 可以储存大量的热 。 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 。 到了晚上 , 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 。 这样 , 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 。 因此 , 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 , 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 , 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
文章图片
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 , 但是在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 , 虽然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了 , 但还是相当高;日照不是最长了 , 但还是相当长 。 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 , 所以温度不断升高 。 只有当太阳足够“低” , 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 , 温度才开始降低 。
夏季雨水多 , 空气湿度大 , 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 , 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
加上七八月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 。 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 , 使天气晴朗少云 , 有利于阳光照射 , 地面辐射增温 , 天气也就更热 。
- 今日入伏,建议“常吃6样,少做3事”,家人安康少生病,平安度夏
- 协和医生说|学会夏日“三字经”,能享“伏”
- 今日“入伏”,伏天长达40天
- 【图话】“三伏天”高温防暑,这份指南帮你安稳过伏天!
- 肝硬化|肝硬化不声不响,来时发出的3个“声音”,抓住一个或许也能避免
- 今日入伏!暑热退!退!退!
- “细胞疗法”催生新软骨,斯坦福大学新发现:膝盖磨损能被修复!
- 图话丨年收入2000余万元!上廉村“小槐米”成农民致富“摇钱树”
- 疾病|癌症若前来“敲门”,人体可能有5个改变,一个不占要恭喜你
- 16日“入伏”,伏天长达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