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凌晨1点多 , 张师傅从家里踱步十分钟 , 来到新明木桶羊肉店 。 搬煤、捡柴、烧火 , 他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 。
2022年7月16日 , 上海入伏 , 前一晚老板寿新明跟张师傅交代 , 今天来吃羊肉的客人估计会多些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伏羊一碗汤 , 不用开药方” , 长三角平原上 , 有吃伏羊传统的地方不在少数 , 上海更不例外:崇明红烧羊肉、真如白切羊肉、庄行羊肉汤 , 每个本地饕客的小本子上都记着几间私藏的羊肉小店 。
松江张泽的羊肉名气相对小些 , 出品却不遑多让 , 一只大木桶日夜滚沸 , 明眼人从筒壁上油脂和岁月的包浆就能看出一间店的底蕴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即使在张泽 , 如今用木柴、蜂窝煤烧土灶 , 用大木桶炖羊肉的店也已经凤毛麟角 , 寿新明的羊肉店至今坚持所谓古法 , 一只壁身敦厚坚实的木桶修修补补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烧旺一炉火 , 蜂窝煤的凶猛输出是关键 。 鼓风机充分搅动空气 , 炉膛内火势渐起 , 木桶开始蒸汽四溢 , 前一晚存下的羊肉的汤底重又煮沸 , 这锅汤如很多名店配方秘不示人的老卤 , 只加水 , 不换新 , 其间蕴藏的 , 是某种带有玄学色彩的“时光味道”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炉火和蒸汽的双重带动下 , 房间的温度超过50摄氏度 。
张师傅是张泽本地人 , 与老板寿新明沾亲带故 , 在村里做过杀羊的营生 。 从小 , 长辈用木桶煮羊肉的身法心法看在眼里 , 长大后自动成为料理羊肉的好手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他身材瘦小 , 皮肤黝黑 , 一口难懂的松江本地方言 , 话不多 , 却温和 , 有问必答 。 一些时候 , 大概因为语言不通 , 对复杂的问题 , 他会显出难以言说的窘迫 。 这时 , 他便转身从冰箱拿出两瓶盐汽水 , 塞到采访人员手里 , 说:“厨房太热了 , 喝点水 。 ”
店门口的大桶里 , 羊肉已经事先浸泡了好几个小时 。 血水散尽 , 老张用厚实大手将羊肉一片片捞出 , 小店透出的微光里 , 羊肉在他青筋暴起的厚实大手中闪现出一片盈盈的雪花白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一桶一桶 , 一批一批 , 老张将几百斤的羊肉倒进木桶里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滚煮半小时后 , 蜂窝煤的火力不似开始时凶猛 , 他从门口的柴堆捡出长条形的木板 , 一片片往炉膛里塞 , 老灶的火变得柔和而稳健 , 羊肉正式进入2个小时的漫长炖煮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张师傅把大风扇搬到马路上 , 店门外 , 白天热闹非凡的小街 , 此时空无一人 。 户外的气温超过30度 , 但跟厨房相比 , 夜色是清凉的 。
2017年 , 当时已经开店20年的老板寿新明 , 成为张泽羊肉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 荣列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拜师学艺的人蜂拥而至 , 最终帮忙守住这爿店的还是老张 。 披星戴月 , 四季高温 , 这是如此艰苦的工作 , 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并不能在一开始就意识到 , 这份手艺的难不在学 , 在熬 。
“入伏”首日,他们为何凌晨三点半就来到这间松江小店
文章图片
用木桶烧制羊肉 , 是张泽区别于上海其他地方的独特烹饪方式 。 寿新明做羊肉的手艺传承自父亲 , 木桶则是出自做木匠的老丈人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