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全球首例!广州中山一院成功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

接受心脏移植36个小时后 , 67岁的福伯拔除了气管插管 , 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表现 。 目前福伯的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 , 近日便可出院 。
7月16日 ,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 福伯现场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 这是世界首例获得成功的“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 也是中山一院首创得“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 , 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 , 手术中实现了全程不中断血流、心脏不停跳 。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革命性创新 , 也为器官移植提供了“中国模式” 。

团队|全球首例!广州中山一院成功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
文章图片

图为福伯来到新闻发布会现场 。 程远州摄
探索“无缺血”心脏移植 , 两年开展数十例大动物实验
心脏是生命的动力之源 , 心脏一旦停跳便意味着生命的凋亡 。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 , 心脏移植技术为其带来了生的希望 。 然而 , 这段“重生”之路并不平坦 。
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 , 心脏必须离体、停跳及冷藏 , 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 , 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 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 , 心脏无功能 , 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 。
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介绍 , 由于心脏是对缺血损伤最敏感的器官 , 若离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 , 手术风险将大幅增加 。 如何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 , 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
因为心脏独特复杂的生理特性 , “无缺血心脏移植”从理念萌生到临床转化与无缺血肝肾移植相比 , 尤历经艰辛 。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全过程”中保持“无缺血、鲜活有力的跳动状态” 。 其次 , 在心脏跳动状态下 , 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方式 , 尤其是获取和吻合部分是否能顺利进行 。 最后是人、心、机器的统一和谐 。
在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的大力支持下 ,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及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 ,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 , 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 , 从零开始 , 不断设计、摸索、验证与优化灌注手术方案 , 最终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 , 并将该技术命名为“无缺血心脏移植术(Ischemia-free Heart Transplantation , IFHT)” 。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 , 意味着之前预判不能应用的“边缘供心有可能成为更多患者的福音”;同时可能将现有的供心功能评估阶段提前 , “大幅度提高心脏移植预后” 。
为了确保从实验阶段到临床应用的安全过渡 , 团队还完成了10余次临床“无缺血”心脏获取和离体常温机械灌注演练 , 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团队|全球首例!广州中山一院成功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
文章图片

图为手术中
患有多种基础病变患者心脏进入终末期 , 移植团队挑战“无缺血换心”
一切准备就绪 , 心脏移植团队正等待着一位合适的患者出现 。 5月24日 , 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 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已进入了终末期 , 心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已经减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 , 同时 , 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病变 。
经过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10余个专科的MDT会诊 , 专家们一致认为 , 除了心脏移植 , 其余的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 。 另外 , 由于福伯患有严重心肌病、心力衰竭 , 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 若实施传统心脏移植手术 , 面临的风险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