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茶饮:年轻人社交圈“准入证”

主打“整根人参、提神醒脑”的“熬夜水”一炮走红 。 直观的产品原料 , “0糖0脂的植物饮料” , “先到先得”“地区限定”的饥饿营销 , 带动该产品出现“线上上架一扫而空、线下门店供不应求”的销售盛况 。 “开盖8小时 , 可续8杯水”的宣传口号更是将“熬夜水”的功用描绘到极致 , 将其打造为通宵熬夜的必备神器 , 成为学生党等“爆肝”的不二之选 。
标榜“优质原料、专业调制、贴心服务”的各类茶饮蓬勃发展 。 在经营者和大众传媒的推广营销下 , 此类产品更是以其“突出的使用价值” , 蕴含的新奇性、潮流感 , 备受追捧 , 已然被打造为兼具功用价值和符号属性的“社交货币”——谁使用它们 , 谁就看起来更潇洒时尚 , 就能获得更多关注和更加积极的印象 。
年轻人是新式茶饮的主要消费群体 。 他们物质充盈 , 日常消费也不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 而是愈发注重休闲娱乐和精神满足 。 当“熬夜水”等产品在市面出现时 , 热衷分享、追求新潮、打卡成风的年轻人便自然引领起消费热潮 。
“仪式+差异渲染” , 制造消费流量
数字化背景下 , 商业资本不仅关注产品的升级与创新 , 而且注重对时尚噱头的挖掘与营销 。 经营者借助大众传媒 ,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 , 将消费者的整个生活圈和社交圈作为产品营销对象 , 把“熬夜水”、奶茶等产品打造为“社交货币” , 从而刺激和诱导年轻人群体消费欲望 , 开发稳定的消费群体 , 拓展消费市场 。
仪式渲染成为此类产品推广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 在资本和数字媒介的合力下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冷冷秋日里关心、恩爱的象征;感恩节到来时 , 奶茶又摇身一变成为感念亲友的“最佳代言人” 。 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多个节日来临时 , 经营者也会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 , 将奶茶包装为特定节日中“送给Ta的专属礼物” , 引导消费者购买 。
新式茶饮:年轻人社交圈“准入证”】在奶茶产业日益壮大、口味趋同的情况下 , 提供稀缺产品、制造商品差异成为强化消费标签的必备手段 , 比如“季节限定”“限量杯身”等设计 。 经营者设计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品 , 利用品牌关联性诱导年轻人进行消费 , 如“猫爪杯”“多肉青提陶陶包”等 。
当前 , 社交媒体是消费者了解各类品牌的重要窗口 , 亦成为经营者进行品牌营销的必争之地 。 一方面 , 商业资本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官方账号 , 以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 , 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对其产品进行描述推广 。 另一方面 , “抖音达人”“微博大V”等网络红人自带流量和热点 , 他们通过“试用、测评、宣传”引导粉丝或更多网民“种草”与“拔草” , 形成营销“粉丝化”“社交化”趋势 , 进而实现产品迅速推广 。
精致化生活及理想化自我?
社会结构急剧转型 , 年轻人难逃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 , 一些人甚至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 他们分外渴求定义自我、表明身份 , 获得自我价值感;渴望尽早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 , 寻求群体归属感 。 诸如“熬夜水”等各类新式饮品 , 成为年轻人逛街购物、聚会约会、学习讨论等社交场景中的必备品 , 是名副其实的“社交货币” 。 这类“社交货币” , 成为凸显自我和寻求他者认同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 。
新式茶饮:年轻人社交圈“准入证”
文章图片
在三里屯太古里 , 市民在一家奶茶店外购买外带饮品新华社采访人员陈钟昊摄
作为时下热门单品 , “熬夜水”无疑在时尚新潮之外 , 被赋予了更多意涵 。 年轻人通过“抢购、拍摄、搭配滤镜、撰写文案、发圈打卡”的全链条仪式化呈现 , 在塑造熬夜加班、刻苦工作“努力人设”的同时 , 展现着年轻精致、热爱生活的“理想自我” 。 在交互性社交平台上 , 期待自己经营和呈现的“理想自我”获得点赞、尊重和认可 , 在持续的注意力包围中 , 渐渐确立自我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