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樱和她的三株“苗”( 二 )


“想让中医药走上国际舞台 , 必须靠数据说话 。 ”丁樱认为 。
她设想把中医治疗的优势学科病种 , 建一个数据库 , 通过研究药物间的对比 , 以及纯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间的对比 , 用科学的方法 , 把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说明白、讲清楚 。
“上工治未病 。 如果能把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 将会更加彰显中医药的生命力 。 ”丁樱说 。
育苗
跟着她不只学知识 , 还能学做事、学做人
直到50岁左右 , 丁樱才感觉自己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医” , 因为直到那个时候 , “一下笔开方 , 君臣佐使、升降浮沉全都在脑子里闪现出来了 。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 , 太年轻的中医人通常很难透彻理解那丰厚的内涵 。
都说中医用药如用兵 , 治病如治国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 经方之所以能传承至今 , 一大魅力就在于它灵活的加减变化 。 丁樱打了个比方:“开方就像做菜 , 大家都用油盐酱醋 , 却不一定能做出来一级厨师做的味道 。 同样的药方用到不同人身上 , 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 ”
当年求医的感悟 , 如今成为课堂上的“真经” 。 她常对学生说:“学中医不能死记硬背 , 临床时要类证鉴别 , 既要精通原文、掌握每一味药的表里宣散 , 更要对经方活学活用 , 学会加减化裁 , 学中医难就难在这儿 。 ”
一次讲座后 , 有学生请丁樱传授几个秘方 , 她当即回答:“我没有秘方 , 中医的灵魂是辨证论治 , 我的诀窍是我会辨证 。 ”
她也有“看不惯”的时候 , 特别是看到刚入行的人不会熬中药 , 短煎、久煎、先下、后下 , 啥都不分 , 一锅炖 , 这样效果怎么会好呢?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 , 中西医结合是临床治疗要走的路 。 丁樱告诉学生 , 搞好中医 , 必须懂西医 , “两条腿走路 , 是比一条腿快” 。
丁樱和她的三株“苗”】一有机会 , 丁樱就送她的学生去进修 。 这些年 , 她栽培的一批批小“苗”成长起来 , 在全国各地扎根 , 枝繁叶茂 。 她带领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 , 已经闯出一片天地 , 如今年门诊量50多万人次、开放床位609张 。
“中医不能只看常见病、普通病 , 还得攻克疑难杂症 , 这样中医才能发展 。 ”丁樱的开山弟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任献青认为 , 这就是丁樱老师多年来执着于研究儿科肾病、紫癜等疑难病症的原因所在 。 她推动儿科医院建立ICU , 治疗重症患儿因此有了底气 。 “跟着她不只学知识 , 还能学做事、学做人 。 ”任献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