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调控或是延长寿命关键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矫阳
据最近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 研究人员发现 , 控制基因表达的两种调节机制 , 即昼夜节律和多能网络 , 对长寿至关重要 。 这些发现对于了解长寿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提供新的目标来对抗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基因调控或是延长寿命关键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寿生物通常表现出高表达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细胞骨架组织的基因 , 而低表达参与炎症和能量消耗的基因 。
自然选择创造了年龄差异很大的哺乳动物 。 例如 , 裸鼹鼠可以活到41岁 , 比老鼠和其他同等大小的啮齿动物长10倍以上 。 是什么导致更长的寿命?根据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 , 这个难题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在控制基因表达的机制中发现的 。
基因调控或是延长寿命关键】研究人员分析了26种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模式 , 最大寿命从两岁(鼩鼱)到41岁(裸鼹鼠)不等 。 他们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基因 , 这些基因与寿命正相关或负相关 , 并且与物种的最长寿命有关 。
他们发现 , 长寿物种的能量代谢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往往较低 , 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细胞骨架(或微管)组织的基因的表达往往较高 。 寿命短的物种则相反 。 之前的研究表明 , 更有效的DNA修复和较弱的炎症反应等特征是长寿哺乳动物的特征 。
当研究人员分析调节这些基因表达的机制时 , 他们发现了两个主要系统在起作用 。 与能量代谢和炎症有关的负寿命基因由昼夜节律网络控制 。 它们的表达仅限于一天中的特定时间 , 这可能有助于限制基因在长寿物种中的整体表达 。 这意味着至少可对负面寿命基因进行一些控制 。
研究人员表示 , 为了活得更久 , 人们必须保持健康的睡眠时间表 , 避免晚上暴露在光线下 , 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负面寿命基因的表达 。
另一方面 , 积极的寿命基因 , 也就是那些参与DNA修复、RNA转运和微管的基因 , 受所谓的多能网络控制 。 多能网络参与将体细胞(任何不是生殖细胞的细胞)重编程为胚胎细胞 , 通过重新包装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杂乱无章的DNA , 胚胎细胞可更容易地恢复活力和再生 。
研究发现 , 进化激活了多能网络以实现更长的寿命 。 因此 , 多能网络及其与积极寿命基因的关系是了解长寿如何演变的重要发现 。 它可为激活重要的积极寿命基因的抗衰老干预措施铺平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