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县: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村民致富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深险地底 , 喷涌出一股清泉;一坝荒地 , 绽放出一池荷花 。 任家寨村用清泉水、八月瓜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产业振兴之门 , 何家坝村用荷花、荷叶这套新密码开启了产业创新大门……在贵州石阡县 , 像这样通过产业机构调整的案例还有很多 , 石阡县精准选择产业、巧妙开发产品 , 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钱赚的目标 。
贵州石阡县: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村民致富
文章图片
八月瓜系列精加工产品 。 人民网李丽萍摄
如今 , 石阡县的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抱团发展 , 将农村的生态优势与自身的内生动力相结合 , 让鲜花野果摇身变为经济作物 , 助推小作坊一步步变成大工厂 , 打造出集特色产品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 , 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
选准产业村子找到了出路
地下296米 , 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 为石漠化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家寨村带来生机 。 2016年的一次地质勘探 , 在这里意外发现一个出水点 。 不仅如此 , 地矿局对当时全省一万口机井的水进行检测后发现 , 任家寨村的水质是最好的 。 “我们村不仅看到生机 , 还找到了转机!”大沙坝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文锋说 , 那时他还是村支书 。
2017年 , 任家寨村建成“黔域一方”桶装水生产车间1座 , 年销售60万桶 , 产值达600万元 。 借水生财的思路开始慢慢向村里其他作物上延展 , “选择发展哪样产业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 , 得想清楚、谋划好 。 ”李文锋说 。 为此 , 他带领村干部多次到外地考查调研 , 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情况 , 做到心里有数 。
选择产业要巧妙 , 不能盲目跟风 。 “不是别人卖什么好 , 我们就种什么 , 不然等我们大面积种植投产 , 市场也许就饱和了 , 变现将很困难 。 ”李文锋说 。 想起小时候漫山遍野摘着吃的八月瓜 , 鲜美香甜、绵软滑嫩 , 李文锋果断放弃桃、柚、橘等品类 , 目光瞄准了八月瓜 。
贵州石阡县: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村民致富
文章图片
李文锋检查八月瓜长势情况 。 任家寨村供图
移栽、选种、扩植 , 50亩八月瓜试种成功后 , 任家寨村的八月瓜种植面积慢慢扩大到650余亩 。 “冷门”的小甜瓜 , 很快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之一 。 以前村民都是鲜食八月瓜 , 可鲜果存储、运输条件要求高 , 怎么办?为解决这个难题 , 任家寨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深加工工厂 , 通过整合人力、资金、土地要素 , 学习生产、管理、营销方法 , 并与技术单位加强合作 , 成功研发出八月瓜衍生产品 , 包括精油、果浆、口红、唇膏等 , 不仅破解难题 , 还极大提高产品附加值 。 去年 , 八月瓜系列精加工产品销售额突破240万 。
为形成完整产业链 , 加大八月瓜宣传、做大做强品牌 , 去年任家寨村划了十多亩土地开发八月瓜采摘园 , 为在国庆和中秋假期期间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观赏和采摘 , 让人们了解八月瓜、喜欢八月瓜 。 如今 , 村民们在八月瓜基地有了稳定收入 , 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逐步回流到水厂上班 。 任家寨村靠自身努力走出一条将天然优势转化为兴村产业的光明大道 。
创新发展村民增加了收入
何家坝村距离任家寨村仅7公里 , 过去这里一片荒地、没有收益、缺少人气 。 那时候村民大多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 除去人力物力开支 , 一年到头手里没多少盈余 , 并且当地土质较松 , 田坎常在雨天被冲垮 , 农作物损坏加剧了村民负担 。
这里明明好山好水好田坝 , 为何总是穷人穷村穷产业?为打破这个矛盾现象 , 2017年吴言林回到何家坝村 , 开始发展家乡产业 。 结合村里地形、土质、气候的实际情况 , 吴言林决定带领村民走荷花种植的新路子 。 夏日 , 何家坝村的500亩荷花盛开 , 渐渐有游客“为荷而来” , 何家坝村也开上了农家乐 。 此外 , 花间的莲蓬、水里的肥鱼也成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 他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