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等级评审对门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 )


4支持手工录入、语音录入、数据导人等3种录入方式 。 支持文本、语音、图形图像等3种数据格式 。
二级医院具备4项功能、具备6项内容、支持1种录入方式、支持2种数据格式 。
三级乙等医院具备6项功能、支持2个医学知识库、具备8项内容、支持2种录人方式、支持3种数据格式 。
三级甲等医院具备7项功能、支持3个医学格式 。
6.建设方法
6.1.贯彻标准先行的指导思想
确定门诊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 在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实施中予以贯彻 。 与数据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规定的数据元、数据集、文档标准、信息化互联互通相关标准应予严格执行 , 以保证建成后对内及对外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与功能和技术等相关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功能指引、技术指引、建设标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在建设与应用时应予以遵循 。
6.2针对性的信息化目标定位
门诊服务是医院业务流转的主要源头和动力 , 具有临床专业性和管理综合性的多方面要求 。 由于各医院在专科特长、业务发展规划、管理和资源水平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 门诊信息化应该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可行目标 。 应分别从患者、医生、分诊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立场 , 从临床、患者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多个角度 , 对门诊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进行分别梳理 , 形成目标一致、流程清晰、信息闭合的业务体系 , 作为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基础 。
7.建设流程
建议建设流程
从研发视角 , 门诊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流程分为确定建设范围、技术选择、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试运行与交付、运维保障等阶段 。
7.1.建设范围
由行政部门组织、信息部门配合、门诊相关业务部门支撑 , 通过调研、分析等活动明确建设范围 。 主要任务包括业务需求调研、业务需求分析、综合方案编制和可行性论证等 , 最后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可验证、可条目化的需求规格说明 。
7.2.技术选择
由信息部门组织、门诊相关业务部门支撑 , 承建方主导 , 通过调研、分析等活动明确主要技术选择 。 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调研、方案编制和综合可行性论证等 , 最后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技术方案 。
7.3.系统设计
由承建方的系统分析师、架构师、设计师主导 , 按照需求规格文档要求进行细化的技术设计 , 形成可供工程师进一步实现的功能结构、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 , 以及支撑性的接口对接、系统集成、信息安全、运营保障等技术方案 。 主要产出物包括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说明书等 。
7.4.系统开发
由承建方的开发、测试、集成工程师主导 , 运用软硬件设计、测试和集成工具等 , 将系统设计结果转化到可实际运行的代码、数据和硬件资源 。 主要活动包括模块设计、代码实现、测试和集成 。 根据系统开发基础不同 , 可分为新建式开发和二次开发两种模式 。 二次开发包括定制化设计、修改和接口实现等 。
7.5.系统测试
由承建方的测试工程师主导 , 将经过集成测试的软件作为整个门诊应用系统的一部分 , 与系统中其他部分如网络、安全、硬件等系统结合起来 , 在实际运行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严格有效地测试 , 以发现软件潜在的问题 ,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 并满足用户需求 。 主要包括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测试等 。
7.6.试运行与交付
在真实业务环境中、正式运行系统之前进行尝试性运行 , 以修正系统缺陷、实现与业务的融合 。 主要活动包括环境准备、试运行方案编制、应急方案编制等 。 经试运行和验收评审合格的系统 , 经双方确认后进行所有权交割 。 主要活动包括验收评审、项目收尾处理、项目总结等 。 正式交付后的信息系统进入运营维护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