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疾控分析近十年中暑发病曲线:7月下旬死亡数急剧上升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上海自7月31日以来出现2022年第三波持续高温天气 。 截至8月9日 , 2022年上海35℃以上高温天数累计已达36天 , 其中 , 37℃及以上的酷暑天数为20天 , 位居徐家汇观测站自1873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历史第三高位 。
上海疾控分析近十年中暑发病曲线:7月下旬死亡数急剧上升
文章图片
2000年至今的高温天数对比 。 上海疾控图
8月9日 , 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 , 该中心环境健康科近日分析了上海近10年因中暑发病和死亡的累计日报告曲线 , 发现每年的7月下旬病例数和死亡数急剧上升 , 每年8月中下旬则出现下降并进入平台期 。
上海疾控分析近十年中暑发病曲线:7月下旬死亡数急剧上升】上海市疾控中心环境健康科主任许慧慧透露 , 引起高温中暑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场所因素和个体因素 。 在环境因素中 , 日均死亡病例数与热浪期极端最高气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场所因素中 , 室内的环境温度、居住环境有无空调影响较大 , 既往上海报告的所有室内中暑死亡病例住所内都没有空调 , 或者有空调但未使用 。 “出现中暑死亡病例的室内场所包含一些工厂车间等 , 也包含居民家中 , 没有工作的和有工作的人群 , 都可能发生室内中暑死亡的情况 , 因此空调的作用很重要 。 ”许慧慧说 。
许慧慧进一步表示 , 最近有一篇论文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 研究者对1981年至2010年间日本、韩国、中国的28个城市的每日死亡数据进行分析 , 发现气候变暖将显著增加热夜及其疾病负担 , 热夜的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 。 研究者预估从2010年到2090年 , 平均热夜强度将增加近一倍 , 导致疾病负担增加近六倍 。
而就个体因素而言 , 许慧慧说 , 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合并有心脑、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 , 低收入人群、对高温缺乏基础防护知识的人群高温中暑风险较高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 死亡病例发病日期多数位于热浪后期 , 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天气 , 让人体内的热蓄积得不到释放 , 后期实在抵抗不住了就容易发生中暑死亡 。 从今年的高温情况来看 , 防暑降温措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 ”许慧慧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 , 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 , 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 , 称之为“高温热浪” 。 一般情况下 , 最先出现的高温热浪容易造成中暑甚至死亡 , 后面同样的热浪出现 , 由于人体有了一段时间的“热适应”锻炼 , 再加媒体的宣传报道 , 人们有了防暑降温和早期就诊意识 , 中暑死亡人数或许会有所下降 。
许慧慧介绍 , 识别中暑症状 , 及早妥善处置很重要 。 一般来说 ,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愈后良好 , 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后果 。 而在重症病例中 , 仅热痉挛病例及时救治后预后较好 , 如果是发生热衰竭、热射病 , 则发生死亡的可能性较高 。 因此 , 一旦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中暑症状 , 及时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现场降温措施 。 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 , 及时前往医院 。
另一方面 , 许慧慧也表示 , 要关注高温预警 , 保护特殊人群 , 如户外工作者、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交通辅警、老年人等重点人群 , 以及高龄、独居、患病、生活困难等社区重点人群 , 另外还有关注机场、车站、工地以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等重点场所 。 她建议对这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场所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 , 提供防暑降温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