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二 )


此炉是当时人们烤羊肉串等专用的炉子 , 炉身为铁制 , 分上下两层 , 上层为长槽形炉身 , 底部有多条镂孔 , 形同篦子 , 下层为浅盘式四足底座 , 炉身有四条足安放于承盘上 , 承接炉体漏下的炭灰 。 火苗透过箅孔烧烤放置在炉底或炉沿上的肉食 , 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的肉串在烧得正旺的炭火上吱吱冒油 , 一把辣子 , 一把孜然 , 吹过的风都变得诱人起来 。
为什么烧烤到了汉代会如此受欢迎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料 。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 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 , 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 期间引进西域诸国的饮食文化 , 当时 , 汉代人民以酱、盐为主 , 后来引进了香料 , 以及饴糖的甜味调料 。 香料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的运用 , 风靡西汉朝野 , 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趋之若鹜 , 烤肉即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陕西绥德四十铺汉墓墓门画像摹本局部
这个陕西出土的画像石中 , 很明显红圈中的人手里拿的就是单股的烧烤签 。
到了唐代 , 其烧烤的品种的丰富程度就更令人叹为观止 。 在当时已有无心炙、逍遥炙、灵消炙、天脔炙、蛤蜊炙、蝤蛑炙、驼峰炙、牛炙、鸭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干炙满天星、金铃炙、光明虾炙、升平炙……
怪不得现在有很多人都很喜爱吃烤串 , 原来是铭刻在基因里的烤串记忆呀 。
秋风一起 , 胃口大开 。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 即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 体重减轻叫“苦夏” 。 过去人们都以胖瘦 , 对健康做评判 。 瘦了当然要“补” ,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
“北方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义 , 即吃烤肉 。 ”连汪曾祺先生都这么说 。 立秋啦 , 我们一起撸串去吧!(素材来源:新华社、文物陕西、博物馆|看展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采访人员左海茹实习生张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