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本文转自:西安新闻网
“岁月匆匆去 , 倏然又惊秋 。 ”今日(8月7日)20点28分57秒 , 将迎来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 。
虽然 ,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然而此时仍在中伏 , 尚未出暑 , 天气还很炎热 。 但是 , 在自然界中 , 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 , 万物从成长繁茂渐渐趋向成熟萧瑟 。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 , 一候凉风至 , 二候白露生 , 三候寒蝉鸣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蝉 , 在古人眼中 , 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 所以常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洁的品德;而它又出土蜕变重生 , 汉代以来 , 人们皆以蝉的羽化 , 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 。 因此 , 在古代 , 蝉是很神圣的存在 , 拥有着起死回生的力量 。 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 。
就其用途来讲 , 蝉形饰品有三种类型:佩蝉、冠蝉、含蝉 。 它们的区别是:蝉的头部有对钻成“∨”形象鼻孔的为佩蝉;蝉的腹部两侧打成通孔的为冠蝉;而蝉体无孔的通常为含蝉 。
佩蝉:佩带身上用以装饰和避邪 , 如 , 佩在腰间 , 谐音“腰缠(蝉)万贯” , 挂在胸前 , 则取名“一鸣惊人”等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西周玉蝉】
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4号西周墓 , 此蝉两侧有小孔供穿系 , 为墓主生前佩戴之物 , 寓意主人可以像蝉一样“复生” ,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
冠蝉:缀于帽子上作饰物 , 是古代达官显贵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唐镂空金蝉】
整器用黄金制成 , 蝉形 。 蝉的眼睛由琉璃镶嵌 , 蝉身及蝉翼羽状镂空 , 整器及纹饰轮廓为极细小的连珠组成 , 工艺精湛 , 实属罕见 , 为迄今仅见的唐代蝉形艺术精品 , 学者认为可能为帽子上的装饰品 。 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含蝉:一般是专门放置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秦玉蝉】
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出土 , 玉白色 , 长4.8厘米 , 宽2.5厘米 , 蝉体略呈椭圆形 , 背部凸起 , 双眼位于头部两侧 , 两眼间饰锯齿纹 , 以阴刻细线勾勒双翼 。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在古人心中 , 蝉除了是清廉、重生的象征 , 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 东汉时期 , 中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 烧烤成为了日常饮食 。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架东汉绿釉陶烤炉 , 烤炉底有漏灰孔 , 和现代的烧烤炉外形差不多 , 炉上架着两根“铁钎” , 分别串了四只蝉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东汉绿釉陶烤炉·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东汉时期的烤炉 , 长方形 , 施绿釉 , 方折沿 , 斜壁 , 平底 , 底部有纵横各两道空隙 , 底四角有四粗足 。 两根“铁钎”上穿的蝉 , 蝉眼、蝉翼虽经千年岁月腐蚀 , 仍清晰可辨 。
不仅是蝉 , 记录可供烧烤的动物有牛、犬、鹿、鸡等 。 如果说这件绿釉陶烤炉不是实用器 , 还不能反映汉代人的饮食文化的话 , 那我们再看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生活实用炊具 。
立秋:来西安贴秋膘!跟着古人去撸串
文章图片
【西汉上林方炉】
1969年在陕西西安境内的延兴门村出土了一只西汉皇家御用的“上林方炉” 。
铭文记述 , 此炉长二尺 , 宽一尺 , 重36斤 , 铸造于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 铸工名叫常絠 。 据此可知 , 此件方炉为弘农宫之物 。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被征调至上林荣宫使用 。 上林宫与弘农宫均为西汉首都——长安城内的皇家宫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