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农业多贡献 稳固“压舱石”

本文转自:南充新闻网
南充:农业多贡献 稳固“压舱石”
文章图片
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整治后的撂荒地 。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李然摄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易立权实习生朱泽华
新时代南充 , 农耕文明植入了崭新基因 ,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 南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 ,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 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 成为南充农业的“金字招牌” 。
南充现代农业体系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 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2021年 , 全市粮食播面、产量849.6万亩、317.1万吨 , 分居全省一、二位 , 实现粮食产量“七连增”;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7.5亿元、居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 ,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74.33亿元、增长5.4% ,
藏粮于地扩面积
完成撂荒地整治39.9万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 近年来 , 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 聚焦“撂荒地、非粮化、粮食产业带”三个重点 , 千方百计扩增粮食播面 。 2022年小春粮食播面218.8万亩 , 同比增长2.0% 。
营山县小桥镇白岩村“白鹤咀” , 地里玉米长得比人还高 , 一个个玉米棒子已经成熟 。 玉米行间 , 大豆长得绿油油的 , 地边种的油葵长势正好 。 这是营山县3个千亩撂荒地整治现场之一 。 昔日撂荒地 , 如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
营山县农技站副站长何天伟告诉采访人员:“白岩村撂荒地治理有三大亮点:根据地形地貌 , 运用机械将小田改大田、小地改大地 , 因地制宜进行道路、水渠、蓄水池建设;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 保证玉米产量同时 , 多收一季大豆;种植油葵 , 利用生物多样性 ,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 ”
撂荒地治理在全市范围内都在全力推进 。 通过精准摸排、分类施策、压实责任 , 推动全域撂荒治理 , 截至目前 , 全市已完成撂荒地整治39.9万亩 , 进度达81% 。
与此同时 , 我市也在有序整治“非粮化” , 通过腾退还粮、复耕还粮、易地置换、举证销号完成“非粮化”治理4.4万亩 , 综合治理率达77% 。 积极采取还田种粮、“密改稀”、复种、间套种等方式 , 全市腾退还田3.25万亩、复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1.52万亩、粮经复合种植7.25万亩 , 整治成效显著 。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动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 完成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三年建设规划 , 以南部南隆、黄金、流马、大王为代表的8个县(市、区)31个乡镇 , 已初步完成共计约80万亩粮食产业带状建设 , 粮食安全产业带初具雏形 。
藏粮于技提产能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5%
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 围绕“技术、种子、机械”三个关键环节 , 全力以赴提高粮食产量 。 今年 , 夏收粮食总产61.4万吨、同比增加1.8% 。
西充县关文镇长路垭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内 , 一个个粗壮饱满的玉米已经成熟 , 几位村民正在收取玉米 。 玉米之间的大豆豆荚也鼓了起来 , 即将迎来丰收 。 通过招引业主复耕 , 该村摇身一变 , 成为西充县春耕生产示范样板 。
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全市都得到推广 。 目前 , 全市已完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7.2万亩 , 超目标任务1.2万亩 , 大豆种植面积63.2万亩 , 高质高效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 。
此外 , 我市还大力推进机耕道建设、田型整治等宜机化改造 。 8月4日 , 采访人员走进位于西充县青狮镇杨柳垭村的勇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 只见其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的大屏幕上 , 一只“小蜜蜂”不停地画着绿色圈 。 据介绍 , “小蜜蜂”是正在田间作业的农业机具 , 凡纳入平台管理的大型农机 , 都安装有北斗导航智能终端 , 工作和停放的轨迹在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 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 依托智能农机服务平台 , 该服务中心可开展育苗、机耕、机播(插)、机防、机收等农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