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作为革命老区和苏北传统的农业大县 , 近年来 , 江苏省灌云县始终围绕“三农”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 强化“以农为本”的理念 , 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 , 以农业发展为着力点 , 以改善农村面貌为落脚点 ,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文章图片
侍庄街道瓦房荷 。 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旅结合 , 让农业更融合
因坐拥一湾春色美景 , 灌云县杨集镇潮河村从原本普通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 “跟五年前相比 , 完全是天壤之别!”杨集镇负责人介绍 , 2016年潮河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 , 借助潮河湾景区不断升级建设的契机 , 现已完成30多个基础及文化建设项目 。 其中 , 以豆腐坊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百荷园为代表的廉政文化、何家大院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 , 都已成为杨集生态文化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 当地农民不仅仅是这里的主人 , 他们还可以是景区的解说员、园丁、厨师 , 甚至是直播带货的网红主播 。
五年来 , 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潮河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 各地游客来到这里 , 品尝“潮河八鲜” , 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道底线”带来的新变化 。 这些新变化也让全镇农民对借助生态资源优势 , 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 , 信心更加坚定 , 目标更加明确 。
放眼望去 , 这样的特色村可谓“星罗棋布” 。 “以农为本 , 文旅结合”已成为灌云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 发展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灌云绘就乡村振兴别样画卷的旺盛活力之源 。
文章图片
南岗镇芦蒿产业基地 。 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老区振兴 , 让农村更富裕
作为革命老区 , 灌云西部岗岭地带是全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块短板 。 去年以来 , 灌云县依托2.5万亩全国芦蒿生产基地核心区 , 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山水田园”发展战略 , 兴建乡村振兴芦蒿产业示范区 , 1.5万农户受益 。
“我承包了70多亩地 , 建了3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 , 每一个棚子大约两亩多地 , 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块钱 。 与此同时 , 芦蒿的种植还能带动村里的困难户到田里务工 , 一天挣100多块钱 , 多的时候能到200块 , 真正带动村民踏上小康之路 。 ”灌云县南岗镇张兴村芦蒿种植大户沙卫国说 。
芦蒿产业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建成后 , 吸引了很多像沙卫国这样的“新农人” 。 生产环节中 , 有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根据翔实的种植数据进行分析 , 提供精准帮扶和指导;在销售环节 , 农产品价格等信息自动汇入智慧化管理中心 , 更多流通环节的附加、增值收益被留给农户和村集体 。
目前 , 该产业基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7大类41个子项目已经接受并通过了国家级评估验收 。 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先行区、美丽乡村样板区”已展现在云山灌水间 ,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 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灌云模式” 。
文章图片
龙苴镇石门村乡愁馆 。 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明实践 , 让农民更幸福
如何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农村 , 灌云县通过守住生态红线 , 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 , 贯穿“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主线 , 给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答卷 。 该县以乡愁文化、主导产业和和谐乡村三大根脉为依据 , 全力打造乡愁记忆、产业文化和宜居业态三大主题集聚区 , 发出了“文明实践 , 让城市向往农村”的有力声音 。
- 江西定南:抢抓农时起秧栽插
- 鸡头米是何物?一斤鸡头米可以买两斤半猪肉
- 土地不荒,农民不闲,商城县发展中药材鼓起村民“钱袋子”
- 乡村振兴新模式 推动“农旅一体化”,巧打“生态农业牌”
- 这三种水果一定要少吃,很多人不以为然,早知道早发现
- 立秋之后农事忙
- 忻州忻府区:红薯成了农民致富“王牌”
- 南充:农业多贡献 稳固“压舱石”
- 将艾草“烧成灰”,可以得到三个好处,但多数人不知道,真是可惜
- 《科学》:不仅可以美容,这种“天然保湿成分”还藏着修复肌肉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