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忻府区:红薯成了农民致富“王牌”

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忻州忻府区:红薯成了农民致富“王牌”
文章图片
专家在查看红薯长势 。 本报采访人员畅雪摄
“我们村的红薯品质大大提高了!跟着省里的专家 , 我们学到了不少先进技术 。 现在每亩地能多产1000多公斤 , 每亩纯收入能增加近2000元!”
7月28日 , 在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刘家山村 , 种植户智玉珍告诉采访人员:“这几年红薯种植在忻府区有了大发展 。 靠种红薯 , 我们的腰包也鼓了 , 日子好过着哩!”
忻府区作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 , 红薯种植成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 为当地百姓铺就了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 每公斤红薯最高可卖到2元以上 , 带动当地百姓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
忻府区的红薯为啥好?红薯产业何以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龙头产业?科技赋能、“领头人”效应、产业链培育是关键 。
科技赋能 , 打出红薯这张“明星牌”
在忻府区的主要红薯种植基地——董村镇游邀村 , 今年红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亩 。 盛夏时节 , 红薯田荡起绿波 , 甜蜜的红薯正在土壤中悄然“孕育” 。
“我们忻府区的红薯可是红薯界的‘明星’!”智玉珍说 。
忻府区素来有种植红薯的传统 。 适宜的土质和昼夜温差 , 让该区的红薯品质远超周边区域 。 但过去缺乏科学管理 , 红薯产量较低 , 亩产还不足1500公斤 。 2016年 , 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扎根忻府区 , 开始“点对点”提供技术支持 , 该区的红薯种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山西农业大学张红梅博士的带领下 , 技术专家团队用了3年时间 , 收集了全国50余种优质红薯品种进行试验 , 先后选定“济薯26号”“烟薯25号”“西瓜红”3个品种 , 通过脱毒培育后 , 进行推广种植 。 筛选过后的红薯品种品相好、甜度高、品质佳 , 亩产可达2500公斤以上 ,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产品 。
为进一步推动红薯种植走向科技化、专业化 , 山西农业大学与忻府区红又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 进一步在育种上下功夫 。 今年 , 该区在游邀村建立了育种基地 , 致力于培育从育种到成品加工的全产业链 。
能人带动 , 小红薯种出大名堂
游邀村 , 用忻州方言讲出来很像“牛叫村” 。
苏全虎是该村的种植户 , 同时也是游邀村的党支部书记 。 他告诉采访人员:“别看我们是‘牛叫’人 , 但改良红薯品种、发展规模化产业的过程可不牛!”
忻州忻府区:红薯成了农民致富“王牌”】原来 , 2019年 , 专家团队开始推广试种“济薯26号” 。 村民们不了解新品种 , 都不肯试种 。 “新品种 , 能不能种出来还难说呢!”“我种了大半辈子红薯 , 也算半个专家 , 我觉得不行!”“长不出来谁管啊?”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 , 苏全虎劝住这个说不动那个 。 为了给大家树立信心 , 他带头试种了100亩 。 当年红薯就丰收了 , 同时建的8座育苗大棚 , 给他额外带来了十余万元的收入 。
村民们看到了新品种“牛”的地方 , 纷纷主动加入了种植大军 。 经过连续3年推广 , 至2021年 , 游邀村70%的种植户都种植了新品种 。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苏全虎和村里的能人们又购买了栽种机、旋耕机等农机具 , 实现了红薯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 。
不服输的游邀村人 , 通过走科技赋能、品种更新、机械化发展的路子 , 把小红薯种出了大名堂 。
产业链延伸 , 红薯种植提档升级
“今年我们在刘家山村选了40亩地作为示范田 , 进行种薯培育 。 由于种薯对环境要求比较高 , 周围300米内不能有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 , 因此我们特意选择了苍龙山作为基地 。 这也是对我们技术的考验!”张红梅博士告诉采访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