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首次全面解析胰腺癌相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胰腺癌因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总是令人不寒而栗 , 而且近年来 , 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步上升[1] 。
其中占胰腺癌90%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 , 因很难被早期发现导致预后极差 , 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5-10%[2] 。 约八成的PDAC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就已是中晚期 , 近乎被宣判“死刑”(即存在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病灶而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 。 但若在I期就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 , 五年生存率便会显著提升到73.3%[3] , 那可真是天壤之别 。
所以能精确筛查早期胰腺癌的检测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 只有赢得与时间的比赛 , 才有机会战胜PDAC 。
近日 , 牛津大学JuliaHippisley-Cox教授团队首次将关于广泛生化标志物与PDAC风险时间趋势的研究结果在著名期刊Gut上发表 。
他们发现PDAC的风险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脏标志物、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而增加 。 其中肝脏标志物、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在PDAC发病前1年发生单相升高 , 在5年时间趋势分析中 , 身体质量指数(BMI)在PDAC发病前呈双相下降而HbA1c呈双相升高 。 另外PDAC的风险与BMI和血红蛋白(Hb)均呈U型关系[4] 。
研究团队将这些风险因素与时间变化特征相结合 , 旨在为高危PDAC人群提出早期警报 , 使进一步精准化影像学检查和及时诊断成为可能 。
GUT:首次全面解析胰腺癌相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文章图片
论文首页截图
在临床上 , 薄层增强CT虽常用于胰腺癌术前诊断及分期 , 但由于胰腺炎和胰腺囊肿等良性病变的干扰 , 早筛适用性不高[5] 。 另外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的操作相对复杂 , 当用于早筛时反而准确度较差 , 只有58%[6] 。 再加上成本-效益方面的考量 , CT和EUS-FNA都无法成为合适的胰腺癌早筛工具 。
另外血清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对早期胰腺癌的预测作用也非常有限 , 特异性只有72-86% , 灵敏性仅有79-81%[7-8] 。
所以多年来 , 众多科学家一直都在非侵入性胰腺癌早筛领域深耕细作 , 未曾停歇 。 就拿今年来说:有利用特别的肠道微生物与CA19-9结合检测 , 就可以识别出不同时期的胰腺癌 , 准确度达到94%[9] 。 还有一些科学家利用细胞外囊泡生物标记物可检测出95.5%的I期胰腺癌[10] 。 另外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在筛查范围和检测手段上再上创新 , 对高危人群进行重新定义并利用超声内镜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就能够筛查出77.8%的I期胰腺癌患者[3] 。
然而 , 以上研究入组人群数量有限 , 最关键的是并没有将PDAC风险与时间变化特征进行结合探讨 。 正所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 PDAC也不是一日生成的 , 其在体内的发展过程非常值得关注 。 如果能够找出重要风险因素(如慢性胰腺炎、既往癌症、2型糖尿病(T2DM)、肥胖、吸烟和使用抗糖尿病药物病史[2])在PDAC发生过程中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或许就是改变胰腺癌早筛格局的关键[11-13] 。
所以研究团队在推测危险因素的时间变化特征能协助诊断早期PDAC的前提下 , 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庞大初级保健常规收集数据库 , 开展了基于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以评估BMI、血液标记物、患病和用药情况与PDAC风险之间的时间变化特征相关性 , 以期精准识别PDAC高危人群 , 使筛查获益最大化 。
研究一共纳入了289356名参与者 , 包括28137名PDAC病例和261219名匹配对照 。 在PDAC病例中 , 所有T2DM的发生率约为对照组的两倍(分别为24.6%和12.6%) , PDAC发病五年前的新发T2DM约为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9.7%和2.5%) , 由此也可揭示新发T2DM是PDAC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发病先兆 , 与早前研究保持一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