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重磅论文涉嫌造假 16年研究是否前功尽弃?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
7月底 , 学术界发生一场“地震” 。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详尽的调查报告 , 过去近20年中被引用最多的一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的关键靶点要素可能涉嫌造假 。
阿尔茨海默病重磅论文涉嫌造假 16年研究是否前功尽弃?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科学》杂志
据了解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学家SylvainLesné2006年在Nature发表了一篇开创性论文 , 在后来的十余年内对阿尔茨海默症β淀粉样蛋白假说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 该假说认为脑组织中的Aβ(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 如今 , 这篇论文被质疑涉嫌造假 。 有研究人员称 , 这或许误导了全世界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 。
风靡多年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就此彻底颠覆了吗?是否令数十年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前功尽弃?涉假论文对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研究和治疗会有什么影响?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是否有新进展?对此 , 天目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
论文造假使得16年的研究前功尽弃?
专家:影响不大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陈炜主任医师告诉天目新闻采访人员 , 他也关注到了《科学》杂志上的这篇报告:“其实《科学》杂志并未明确指出该论文存在造假 , 只是说‘结论可能是不可靠的’ , 需要根据研究者拿出原始数据再评估 。 ”
“如果证实是造假 , 对于整个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方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 ”陈炜主任医师认为 , 陷入“造假风波”的论文 , 聚焦于一种全新的Aβ寡聚体Aβ*56 , 认为Aβ*56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 而事实上 , 主流的研究并不仅仅针对Aβ*56 , 即使造了假 ,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而言 , 大方向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这十几年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都前功尽弃了 , “只不过有些基于Aβ*56进行的研究 , 可能没法再继续下去 , 而这只是A-bate研究的一小部分 。 ”
陈炜主任医师表示:“从我自己的理解来看 , β淀粉样蛋白学说还是成立的 , 因为只要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都会出现‘老年斑’ , 也就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 , 这是事实 。 只不过过去人们认为它是因 , 现在有了争论——因为有些新药是针对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 , 但科学家发现 , 即使祛除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 , 疾病也没有好转 。 所以究竟是Aβ沉积后造成的‘老年斑’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 , 还是其他的原因 , 和‘老年斑’有什么连接关系 , 仍然不清楚 。 另外 , 研究显示 , 许多老年人在死亡后脑内也发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 , 但回溯他生前的认知功能 , 还是不错的 , 并没有老年痴呆 , 原因是什么 , 现在也还是一个谜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陶青青同样认为 , 涉假论文不足以推翻或颠覆风靡多年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Aβ*56只是β淀粉样蛋白假说机制中的一小部分 , 并不是全部 , 就算造假了 , 也不等于Aβ假说不成立 。 ”
阿尔茨海默病重磅论文涉嫌造假 16年研究是否前功尽弃?】事实上 , 近十几年来 , 也有研究者质疑β淀粉样蛋白学说 , 比如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起病前10-20年β淀粉样蛋白就已经在人脑内沉积 , 并且Aβ的沉积和认知水平的下降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者认为Aβ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主要起“开关”的作用 , 而其他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病理如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神经炎症才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直接“元凶” 。 Aβ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非直接”作用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Aβ为靶点的药物临床试验基本都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