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文章图片
不管世界有多么的大 , 时间过得有多么的快 , 每个人总会记得童年快乐的时光 , 那时的幸福、纯真或者困苦 , 一直伴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的步伐 , 然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我们 。
同样离开的也有代表童年的食物 , 它们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 。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这些食物有的不再有从前的味道;有的甚至被淘汰掉不再生产 , 其中就有在80年代曾经火遍全国的“宝塔糖” , 但是后来却不见了踪影 , 成为了属于那一代人的回忆 。
什么是“宝塔糖”
“宝塔糖”是一种驱离蛔虫的药物 。 关于宝塔糖的故事 , 还是要追溯到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 卫生条件不好 , 儿童患有蛔虫的概率比成年人高得多 。
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文章图片
俗话说:病从口入 , 成年人还能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 相对于儿童来说 , 他们没有较好的卫生习惯 。 处在懵懂时期的他们 , 对一切事物都是好奇的 , 不知道什么是干净的什么是脏的 , 都想要用嘴巴去试试看 。 这时蛔虫极易跑进儿童的肚子里 , 从而引发蛔虫病 , 并且在宿主的体内数量会变多 , 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患病的概率要比成年人高 。
蛔虫在被感染者的肚子里什么也不挑 , 宿主吃什么进肚子里 , 蛔虫就吃什么 , 被感染的儿童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磨牙等 。 医生则是根据这些症状 , 来判断儿童腹中是否患有蛔虫 , 如果有就会让儿童食用“宝塔糖”来驱虫 。
但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之前 , 中国并没有这样的驱虫药 , 而在那时 , 蛔虫寄生病非常普遍 , 中国人深受蛔虫的折磨却无能为力 。
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文章图片
在当时 ,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还很融洽 , 因为在1949年的时候 , 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友好的协议 。 当苏联人得知中国人为如何驱离蛔虫而困惑时 , 为我们送来了20克蛔蒿的种子 , 种出来的蛔蒿 , 就是用来制作“宝塔糖”的原料 。
蛔蒿是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一种植物 , 因为蛔蒿含有一种成分 , 其作用对于驱离蛔虫的效果极佳 , 所以当时中国对这20克蛔蒿非常的重视 。 中国将这20克的种子分成了四分 , 分别在四个不同地区进行了种植培育 。
不幸中之大幸的是 , 蛔蒿在其他三个地区的培育失败了 , 但是山东的蛔蒿培育成功了 , 这使得中国对于蛔虫的治理看到了希望 。
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
文章图片
蛔蒿培育成功之后 , 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 , 但是如何让孩子们吃进去 , 却成为了科研人员的难题 。 成年人吃药不会有什么抗拒心理 , 但是患蛔虫的患者大多是儿童 , 儿童大多数对药物会有一些抗拒的心理 , 这使科研人员非常“头疼” 。
80年代“宝塔糖”火遍中国,后来却消失不见,苏联的教训不能忘】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 , 凭票供应的年代 , 小孩子是很少有零食吃的 。 人民的物质生活普遍不是太好 , 要是谁家的小朋友手里拿着糖果 , 或者是其他的零食 , 大家都会呈现出羡慕的眼光 , 尤其是糖果 , 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吃 , 这一点给了科研人员灵感 。
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将驱虫药做成糖果的样子 , 孩子们应该会吃 , 并且应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 但是事实并非科研人员所想 , 孩子们接受的效果不佳 , 原因是因为驱虫药外表上很像糖果 , 但是它的甜度却是不能和糖果所媲美 。